陳峰生性豁達,不喜歡斤斤計較,原本不願意揪住周若愚的小辮子不放,畢竟,周若愚亦是從一些史料或者傳說中了解到的真相。可既然周若愚主動問起,陳峰卻不得不將自己知道的一些真相給說出來。
回答問題是要站起來的,這讓陳峰頗感鬱悶。站起來就能表達對老師的尊重了?這個過程反而是在浪費時間。同國外那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相比,華夏帝國在某些方麵的確是有些墨守陳規了。
很多時候,陳峰骨子裏流敞的驕傲令人難以想象。但是既然是學生,就不得不遵守這一規定。
懶洋洋地站起來,陳峰神情自若,淡然道:“本人認為,《洛神賦圖》尚在國內。並未流失到東瀛帝國!!彈丸之地,不配擁有這麼高雅的藝術品!”
嘩啦啦一聲,陳峰這番話不啻於在班裏引發了一場海嘯。李英賢、葉文斌和孫大壯三人還能表現如常,其他同學則擺出一副要與陳峰劃清界限的味道,因為他們擔心白癡這種疾病會傳神。這小子以為自己是誰?不會以為泡到班花就自我膨脹到老子天下第一的地步吧?!!
讀萬裏書不如行萬裏路。陳峰遊遍名山大川,而且身份特殊,接觸了不少古怪的人和事,這些事稍微透露個一點半點兒就可能在普通人心裏引發一場地震。而其它學生都是從正常高中按部就班通過高考考上來的,高中隻分文理科,為了應付高科,那有時間去係統化的學習考古方麵的知識?
他們是憑借對這個學科的喜愛或者說是被這種遮蓋著神秘玄幻麵紗的專業所吸引,才會在大學裏麵選擇考古專業。如今正是他們拚命汲取知識養料的時候,這些人在考古學的認知上還隻是一張白紙,老師們在上麵塗什麼,那張白紙上便會出現什麼樣的圖案。在考古係的建係設上,能夠在第一節課上就反駁老師觀點的,陳峰是第二個人。
隻憑這一點兒,周若愚就對陳峰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然而周若愚卻擔心陳峰隻是信口開河或者聽到了另外一項傳說就信以為真,因此對他的話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周若愚對陳峰另眼相看的原因是因為陳峰敢於站起來反駁他的觀點,而不是因為他反駁的內容。
那麼多專家學者都沒能考證出來的東西,一個剛剛入學的毛頭小子又能知道多少?
“這位同學能介紹一下自己嗎?”周若愚看著陳峰說道,笑容和藹,給人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
凡是稍微了解周若愚的人,便會為他的這句話感到無比驚訝。有才華的人都有些怪癖。特別是文藝方麵或者科研方麵的人才更是如此。周若愚的怪毛病就是,他上課從來不點名,願來則來,不來也不強求。更從來不會主動問起學生的姓名,如果你有能力,他會主動問起你的名字,如果你沒什麼特長,既使問過也很快就會忘記。
陳峰僅僅是因為一句反駁的話就讓周若愚刮相看,實在是有些僥幸的成份。
“陳峰。”陳峰簡潔的說道,並沒有絲毫受寵若驚的感覺。
“OK。陳峰同學,既然你認為《洛神賦圖》還在國內,那你有什麼能讓大家信服的理由嗎?或者有什麼可靠的證據也行。”
“周老師。這個問題我們私下裏討論更合適。不知道您以下如何。”微微一笑,陳峰淡然道。陳峰就是認定了周若愚的才華,因此才想著找機會能和他接觸。而《洛神賦圖》則是他放出來的一個誘餌。如果周若愚能幫助自己解決了等邊六角形古玉的問題,陳峰甚至願意讓他去一睹名作的真跡。
周若愚自然曉得這個問題不適合在課堂上討論,如果這個學生說的事是真的話,可能會在考古界和收藏界引發一場地震,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卷入這場國寶爭奪和廝殺中。可是陳峰如此說出來,周若愚還是有些失望。他以為陳峰不過是想嘩眾取寵,以此來吸引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