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想利用嶽飛陷害韓世忠的陰謀沒有得逞,便開始分解他的軍隊。張俊主張把韓世忠的部隊完全分解,遭到嶽飛的反對。嶽飛對張俊說:“現在能守衛疆土的大帥已經不多,萬一金兵再次南犯,聖上還會讓韓世忠重新統率這支軍隊。到那時,我們有何麵目見韓將軍?”張俊自然對嶽飛十分不滿。接著,張俊和嶽飛開始點驗韓家軍兵馬,經過核實才知道,韓家軍實際隻有三萬人。
嶽飛沒能阻止秦檜的陰謀,心情十分苦悶,回到臨安後便申請辭職。宋高宗本意是想批準他辭職,但考慮到剛剛同韓世忠發生了衝突,如果又讓嶽飛辭職,難免引起朝野內外不安,便拒絕了嶽飛的要求,但允許他從此之後不再過問朝廷的軍事。想讓嶽飛不關心國家大事,那是辦不到的。
八月初,南宋向金朝求和的活動又開始了,嶽飛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上書高宗,堅決反對議和。
嶽飛仍然是宋高宗和秦檜屈辱求和活動的絆腳石。秦檜決定加快迫害嶽飛的步伐。他指使親信諫議大夫萬俟(si)卨(xie)、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以言官和監察官的身份彈劾嶽飛。
萬俟卨等人對秦檜百依百順,決定向皇上上奏本,列舉嶽飛的罪行,請求皇上對嶽飛進行嚴厲的製裁。但嶽飛一生忠君愛國,根本沒有什麼把柄可抓。然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經過他們幾天幾夜的密謀,給嶽飛捏造了三條罪名:一、嶽飛自從到樞密院任職以來,一直對朝廷不滿,打算離開朝廷過安逸生活;二、在援救淮西軍事行動中,拒不接受命令前往;三、到淮東安排戰守工作時,主張放棄楚州。
三項當中,前兩項純屬無中生有,第三項是曲解嶽飛的意見。在淮東視察時,張俊主張重修楚州城,而嶽飛不讚成。他認為,不談整軍北伐,卻將注意力放在守城上,會給當地官兵留下一個不思進取的形象。
宋高宗看了給嶽飛編造的罪名後,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嶽飛撤了職。被解職後的嶽飛帶著嶽雲一起回到了江州。
嶽飛被罷官之後,宋金雙方再次進行和談。紹興十一年八月,金兀術將扣押在金營中的南宋使者放回,讓他們向宋高宗和秦檜傳達一封書信:在南宋朝廷內部仍有人阻止和議,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還將發兵南下,希望南宋朝廷思考該怎樣做才最好。
這封書信實際上是威逼宋高宗加緊鎮壓抗戰派官員。宋高宗見到這封書信後十分驚恐,立即派光州觀察使劉光遠、成州團練使曹勳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兀術大營中哀求。兀術見信後,態度十分蠻橫,指責趙構沒有誠意,而且使臣職位太低,對金國不夠尊重。高宗接到信後,又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再次出使兀術大營,讓魏良臣等口頭說明讓步的內容:以淮河為界劃分兩國疆土,淮河以北屬金朝;宋國每年向金朝納貢白銀二十五萬兩,絹帛二十五萬匹。如果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一切聽從兀術決定。
兀術對以淮河為界是滿意的,但他仍然趾高氣揚地反對以淮水為界,其實不過是故作姿態而已。經魏良臣苦苦哀求,兀術終於答應了趙構的要求,派昭武大將軍蕭毅等出使南宋,帶去兀術信函一件,內容就是不殺嶽飛,和談無望。
趙構見信後十分滿意,以君臣之禮寫了回信,表示嚴格按照議和的內容辦事。雖然雙方以書信的形式確定了議和條件,但正式的和談協議書尚未簽訂,為了早日迎接簽約之日的到來,宋高宗趙構和權臣秦檜開始了迫害嶽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