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班師,一來不會大敗,二來也不會大勝,正合高宗長久以來的想法。於是,毫無主見的高宗在郾城大戰期間,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秦檜等人心裏樂開了花,隻等著向金軍邀功。
嶽飛在郾城大戰前夕,曾將兵力匱乏的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希望朝廷下命令,讓各路軍馬彙聚到郾城,共同打擊敵人。但是,奏章一去十幾天,朝廷並沒有支援一兵一馬,嶽家軍盼啊盼,拚著命全力抵抗,好不容易熬過了郾城和潁昌兩場苦戰,誰知盼來的卻是一道班師詔。
嶽飛大為詫異,他感到這道“措置班師”的詔命分量非常重,它意味著朝廷不可能派其他各路軍北進協同作戰,並有切斷供養、重演長驅洛伊時因糧草不到而導致士兵餓死的悲劇。戰爭形勢的變化,已不再像北伐初期那時各路軍互相配合那樣聲勢浩大,令敵人難以抵擋了。孤軍深入,勢單力薄。而如果一旦班師,那麼這十幾年來的浴血奮戰的成果,將會完全失去,而一旦失去這樣一個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再談什麼中興大計,就將永遠難以成功了。極端憤慨的嶽飛,不願就這樣輕易舍棄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他沒有下令終止向汴京的進軍,而是寫了一封言詞非常激烈的奏章,反對“措置班師”,並請求增派援兵。
嶽飛抗旨不行,令高宗又驚又懼。這使他想起在北伐剛開始時,他派李若虛去向嶽飛傳達“班師”的口詔時,嶽飛依然像這次一樣拒旨不受。這令他又心生怕意。於是,他決計不再顧及北伐之事,一定要叫嶽飛班師回朝,以除後患。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十八日,朱仙鎮外圍戰剛剛開始,宋高宗的第二道班師令又傳到了。嶽飛急忙向朝廷奏指_敵軍軍心渙散、我軍鬥誌旺盛、朱仙鎮之戰一定會勝利的情況。但是,奏疏剛剛送出,尚未到達臨安,高宗的班師令就又一個接著一個地來到。而嶽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這十二道詔旨全是措辭嚴峻、不容改變的急令:大軍班師,嶽飛本人去臨安朝見皇帝。
原來,秦檜擔心嶽飛一意孤行,不聽命令,就在七月十日這一天簽發了十二道班師令。為了加快傳遞速度,采用金牌傳送,金牌上刻著“禦前文字,不得入鋪”,即以快馬接力傳送,中途不得停歇。
這一天,十二道撤軍的金牌令接連送達嶽飛的帳內。這十二道令文全是措辭嚴厲、不容改變的急令。
嶽飛悲憤之極,麵對蒼天高呼:“十年心血取得的成功,一天就全部被毀了!”他不得不忍痛下令撤軍。
為了使支持其北伐的中原百姓免遭金兵屠殺,嶽飛把撤軍的日期推遲了五天,以掩護中原百姓向襄陽轉移。七月二十七日,嶽家軍在一片哀歎聲中回到了鄂州。河南、京師的老百姓,聽說嶽飛要退兵,都大失所望。他們攔住嶽家軍的馬頭,緊緊地拉住嶽家軍將士的衣袖,苦苦挽留。許多百姓失聲痛哭說:“嶽元帥啊,有你們在這兒,我們就像有了堅實的依靠,可是你們一走,我們又要遭受殘忍的金兵的淩辱了。你們千萬不能走啊!”老百姓們哭聲震天,嶽飛心如刀絞,和老百姓相對揮淚。嶽飛隻好拿出高宗頒布的金牌令,給老百姓看,說:“並不是我嶽飛要走,實在是形勢所逼啊!”在撤軍途中,嶽飛住在一座荒村野寺。夜裏,嶽飛和部將們相對而坐,突然,嶽飛張口發問,說:“天下大事,如今是怎樣的一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