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他弄不清楚朝廷的動向,為逃避擅自逃離駐地的罪責,抹去這個不光彩的汙點,他曾神情激昂地對高宗打包票,說什麼他將和嶽飛等人的軍隊合在一起,大破金軍,報效國家。但是,當嶽飛等將領為北伐一事與議和派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卻遠遠地逃開,將從前的誓言忘了個一幹二淨。對敵人的畏懼,對榮華富貴的欲求,使他一頭紮到高宗和秦檜的投降派圈子裏,做了高宗身後又一條搖尾乞憐的哈巴狗。由於張俊的及時轉變,令高宗大為滿意,並對張俊大加讚賞,從此,張俊就成了朝中最受寵幸的大將。
嶽飛憑著出色的戰績,官職越升越高,年紀輕輕就已經列入了宋朝高級官員的隊伍。在宋朝的五大元帥中,嶽飛原先的資曆最淺。當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升任節度使時,他的官職還非常卑微,但在短短的幾年內,嶽飛的戰功和聲望都超過了他們,在皇上心中嶽飛的地位也越來越重,這就令韓世忠和張俊忌妒不已,心中暗暗不平。為了顧全抗金大局,嶽飛盡力和他們友好相處,並且先後給他們寫了幾十封書信,對他們的戰功大加讚賞,並表示對他們的無比欽佩之意。可是這兩個人對嶽飛友好的表示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那一封封言詞懇切的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yao)無音訊。鎮壓洞庭湖農民起義軍後,嶽飛將繳來的車船各送一輛給他們,車船裝備齊全,外形美觀。韓世忠高興地接受了,於是同嶽飛握手言歡,而且由於在抗金上持同樣的態度,因此就一同站在了抗金派的隊伍裏。而張俊收到那艘長三十丈、高五丈的巨船,認為嶽飛在有意地炫耀戰功,心裏更加痛恨嶽飛了。因此,在這場投降派與抗戰派的鬥爭中,張俊則有意地排擠和陷害嶽飛,以發泄個人私憤。
為了壓製不同的政員,培植得力親信,增強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更快地進行議和活動,高宗決定更換宰相和執政官。朝中所有反對議和的大臣,高宗都一一罷免了,如王庶、趙鼎和劉大中這些礙事的人物都被趕下了台。秦檜爬上了相位,竭力地擴大自己的黨羽,將那些素日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官職罷了,而那些善於說好話、阿諛奉承的仆人卻不斷地獲得升遷。
對於秦檜等人的議和行動,從黎民百姓到朝廷官員,反對抗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譴責和譏諷洶湧而來,令議和派防不勝防,諸又堵不上。當時任中書舍人的勾龍如淵,是一個善於見風使舵的小人,他看到秦檜為此焦慮不安,便在一個深夜裏,悄悄地溜進秦檜府中。兩人在一起密謀了很長時間。勾龍如淵向秦檜建議說:“相公為國家大事,盡心盡力,但是各種非議紛紛而來,令人深感不平。麵對這樣的情況,相公不如重新選擇禦使台官和禦使誅官,平息這些對相公不利的言論,這樣相公行動起來就方便多了。”
秦檜對這個提議感到無比滿意,立刻就將勾龍如淵提升為禦史中丞。宋朝的禦史台官和誅官控製著朝野言論,可以約束朝中官員的評議時政得失的言論自由。
自從勾龍如淵當上禦史台的長官以後,台、誅官便失去了公正的自由,而成為秦檜控製輿論,為自己服務的一個工具,而禦史台也成為打擊異黨的一個有效的機構。
秦檜身為朝廷宰相,獨攬中樞大權,但是由於當年曾被高宗罷過相,被閑置的緣故,剛上台時還不敢放開膽子做事,心裏還有所顧忌。於是,他想出許多法子來試探皇上的心意。
一天,他避開眾人,對皇帝說:“皇上,關於議和這件事,如果皇上已經下決心一定要和金進行議和,那麼,請皇上隻與臣商量,不要讓別人插手,否則隻會增加議和的困難。”高宗撫著胡須,點頭稱是。秦檢還是不放心,說請皇上好好地考慮三天再作決定。
三天後,他又要皇上再仔細地考慮三天。又過了三天後,高宗對他表現出了非常信任的態度,這才寬了秦檜的心。接著,他拿出早已思慮成熟的議和方案,奉獻給皇上,並且提出要由他來專門負責議和這件事情,不許別人插手。對於這一切,皇上都應允了,秦檜這下可高興壞了,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高宗將國內的事情安置好後,又派王倫再次前往金國。王倫出使金國前,高宗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要用謙和的態度,適當的話語,向女真貴族政權表示出宋朝屈服議和的誠意,並要求金朝派使臣赴南宋,具體商議議和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