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我不是一個技術專家,也沒有很高學曆。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調入空軍後,一直從事空軍武器裝備技術保障、飛機研究設計和試飛工作,一幹就是40多個春秋。在這期間,有抱負、有成就,也有遺憾、無奈,甚至坎坷。總感到有一種壯誌未酬、心願未了的味道。1982年離休後,回想這幾十年風風雨雨的工作、生活,我總想把建國以來航空武器裝備發展的曆程和我在空軍的航空工程部門以及航空科研單位工作40多年的往事記述下來,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總結經驗教訓,留給後人,希望能給關心和從事航空武器研製的同事們提供參考。

2001年9月,我寫信給611所領導說出了我的想法,他們熱情支持,安排人員,開始工作,並深入有關單位,采訪詢問、查閱檔案、收集史料。601所、試飛院、603所、613所、626所、原六院機關的老同誌,以及原東北空軍工程部和原軍委空軍工程部熟悉我的老同誌都熱情積極支持,提供資料。611所的同誌在兩年多時間內就編輯、印刷了一本書——《回憶與思考》,實現了我的這個心願。那本書送給了一些老同誌和航空係統內的部分同誌看,大家給我寫了不少信,反映還不錯,應該說這是對我的一個鼓勵。

今年年初,航空工業出版社的同誌看到那本書和601所編寫的《開拓者——記新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劉鴻誌》及續本以後,認為這三本書編寫的水平很高,其中的內容很有現實意義,應該加以補充、修訂,公開出版。對此,我表示同意,也感到高興。在離開一線工作崗位多年以後,如果能將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告訴更多的人們,使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道路上少走一點彎路,有所受益,也是自己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族和祖國的航空事業繼續做一點有益的事情。

出版社組織幾位熱心航空工業人物研究的同誌,重新整理了我的回憶錄,使回憶錄更加完整,內容也更加豐富,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這本書。

在此次整理、補充和修訂的過程中,得到了空一所、601所、611所、試飛院、602所和626所年輕一代領導同誌的支持,許多曾經共事的老同誌也給予我很大幫助。在本書出版之際,向原編寫《回憶與思考》一書的同誌(王南壽、成誌明、孫康黎、王成聚、管成家、張傑偉、李鬆奎)、向上述單位和提供資料以及為本書做了大量工作的同誌(李鬆奎、曹競南、師元光、常莉莉)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由於時間久遠,有些個人保存的資料在“文革”時期都被抄走遺失了,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和錯誤,望讀者批評指正。

幾十年來航空科研隊伍由小到大,成果累累,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不小,在前進的道路上困難還很多,望同誌們繼續努力。

我將繼續回憶,總結曆史經驗。

2009年6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