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堅守一輩子”——學習楊善洲堅定理想信念

(一)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理想信念,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認識、情感和意誌的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我們黨是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理想信念堅貞不渝是我們黨的強大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的一大法寶。

90年來,不管曆史條件如何變化,我們黨始終用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矢誌不渝地為之奮鬥。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生死考驗麵前威武不屈、英勇無畏,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矢誌不移。在和平建設時期,許多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因為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激勵。楊善洲同誌先進事跡之所以引起轟動,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熱議,正是因為楊善洲同誌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踐行黨的理想信念,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把理想信念執著地寫在工作中,寫在退休後的綠色山林裏。每個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都應當像楊善洲同誌那樣,忠誠黨的事業,做到幹擾麵前不分神、誘惑麵前不變質,堅定不移信仰共產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在心靈深處牢牢紮根。

(一)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古今中外,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單位、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精神支柱。精神無形,但它卻能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使人們在疲倦中振作,在逆境中奮起。黨員幹部使命在肩、責任重大,精神支柱是否牢固,精神追求是否高尚,對於增強其單位建設的凝聚力,推進黨的事業興旺發達,是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90年來的奮鬥史,可以看出,共產黨人的精神狀態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克敵致勝、推進事業的一大法寶。在腥風血雨的革命戰爭年代,在物質條件極為弱勢的環境中,我們就是憑著良好的精神風貌,戰勝了靠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800萬國民黨軍隊;在舉步維艱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在物質基礎極端薄弱的條件下,我們就是憑著像王進喜、雷鋒、焦裕祿他們那樣良好的精神風貌,奠定了現代國民經濟體係;在闊步前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還是憑著共產黨人固有的精神風貌,打開了新局麵,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因此,越是改革開放,越是搞現代化建設,越是要重視精神支柱問題,越是要強調像楊善洲那樣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就要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

翻開一部恢宏的中國共產黨曆史就可以看到,從誕生的那天起,“為共產主義真理而獻身”,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最崇高、最神聖的理想和信念。正是在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鼓舞、感召下,無數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心甘情願地為之奮鬥不息。林海厚雪間,楊靖宇麵對幾十倍於己的敵人,吃棉絮食草根堅持戰鬥,直至生命最後一息;朝鮮戰場上,誌願軍戰士在零下30多攝氏度中身著單衣,依然冒著美軍熾烈的火網衝鋒,毫不畏懼;大沙漠戈壁中,“兩彈元勳”鄧稼先拋棄都市繁華,隱姓埋名幾十年,為祖國事業默默奉獻。但是,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加速發展、思想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有些黨員幹部同誌在物欲誘惑下變成人民的罪人,受到法律的懲處。探究他們的根源,其墮落無不是從信念動搖、理想滑坡開始的。“旗在陣在”在紛飛的戰火年代,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則是振聾發聵的警語。

理想和信念乃人之靈魂。精神對物質反作用的原理告訴我們,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根本要求,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使執政黨摧不垮、折不彎的精神支柱。倘若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牢固、不堅定,勢必意亂神迷,行為出軌,走向反麵。曾幾何時,在改革開放中,麵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各種思潮的影響,我們黨內一些同誌在思想上出現了迷惘,他們覺得共產主義太渺茫,“遙不可及”。他們覺得現在是市場經濟,少講點虛的,多搞些“外快”更實在。於是,理想淡漠了,信念動搖了,滿腦子裝的是個人、家庭的“小算盤”。有的更是不擇手段化公為私,攫取國家財富,以使自己暴富,最後成了人民的罪人。胡長清、成克傑等人的悲劇在於:麵對曆史潮流的變遷,未能堅定理想、信念,在各種利益、誘惑麵前把握不住自己,最後墜入萬丈深淵。這種由於理想、信念動搖導致腐敗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能不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深思和警惕。楊善洲同誌之所以成為共產黨員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著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

能否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麵仍占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麵,在黨長期執政的曆史條件下,如何把黨的最高綱領同最低綱領統一起來,把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期目標,以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全麵建設,使我國實現政治昌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家統一、社會和諧進步,這同樣充滿機遇與挑戰。麵對國際上變幻莫測、波雲詭譎的形勢,國內改革開放,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中國共產黨人作中流砥柱,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導致人亡政息,亡黨亡國。因此,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人,隻有毫不動搖地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地信仰馬列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信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擁有“主心骨”、“護身符”,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經受得起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考驗,才能駕駛市場經濟這艘航船,乘風破浪,一步一步地駛向勝利的彼岸——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繼而努力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楊善洲同誌之所以成為共產黨員的楷模,最根本的就是他有著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每個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都應當像楊善洲同誌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人生追求,矢誌不渝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鬥。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就要保持積極向上、艱苦奮鬥的精神追求

有什麼樣的追求,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現實生活中,酒綠燈紅、人情世故、不正之風如海浪衝擊著我們的精神高地,在種種誘惑和考驗麵前,領導幹部專注發展,追求其單位全麵建設進步和個人能力素質提高,精神世界就會充實,精神狀態就會振奮,其單位建設就會正氣充盈,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如果朝氣不足,暮氣有餘,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在矛盾和困難麵前,怨天尤人,甚至精神頹廢,追求低下,誤己誤人,損害黨的事業。毛澤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個精神,就是要始終保持銳意進取、勇挑重擔、不為艱險、迎難而上的艱苦奮鬥精神。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證明,艱苦奮鬥精神始終是我們黨凝聚人心、克難製勝的強大精神動力。

艱苦奮鬥精神古已有之,它是古聖先賢修養處事之準則,亦為曆代明君治國安民之要術。曆觀古今功名之士,皆有艱苦奮鬥之事跡,勞身苦體,動心忍性,平居不墮其業,窮困不易其誌。一個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古羅馬曾是地跨歐亞非的強盛帝國,但當它達到鼎盛之後,腐化奢靡之風日盛,最終難逃民族分裂和崩潰的命運。一部二十四史中亦不乏驕奢淫逸,鬥誌衰退,以至於亡國亡身的成例。今天,我們坐在史冊旁邊,靜聽曆史馳過時的風聲雨聲,不時能聽見那些政權和寶座被酒杯絆倒時的呻吟,聽見那些豪舍巨宅被金玉壓倒時的轟然巨響;也能看見因奢侈而從政壇搖落的權貴,飄然一如黃葉。正如孟子所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

艱苦奮鬥精神,表現在對待事業和工作的態度上,就是埋頭苦幹,迎難而上,拚搏進取,奮發有為。艱苦奮鬥,核心在奮鬥,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工作,少說空話、大話,多幹實事,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做樣子、擺花架子。作為黨員幹部,必須有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狀態,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不能貪圖安逸,怕苦畏難;必須有很高的工作標準,知難而進,有所作為,不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有了埋頭苦幹、奮發有為的精神,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困難再大也能克服。同時也必須看到,在這方麵,現在我們有些同誌不思進取,守攤子,混日子;有的工作指導思想不端正,不願幹默默無聞但黨的建設需要的事;不願幹領導不易看到但人民群眾歡迎的事;不願幹一時難以見效但對黨的事業長遠建設有好處的事。這些現象如不克服,就會給我們的事業帶來損失。楊善洲同誌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樸素本色,而且體現在他始終保持著昂揚的革命意誌和艱苦奮鬥精神。他退休後,主動放棄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卷起鋪蓋一頭紮進大亮山,帶領大家植樹造林,苦幹實幹,一幹就是22年,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一個幹部在職時牢記使命、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奮發進取並不難,難的是退休後依然如此。當前,我國正處於“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自覺以楊善洲為榜樣,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甘於“自討苦吃”,端正心態、擺正位置,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始終保持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本色,牢記使命、不畏艱苦、攻堅克難、艱苦創業,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