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生命的意義在於生的過程。
在世人的眼中,禪的境界是很高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很玄妙。其實,古往今來的禪師反複強調,禪的境界就在人間,在每個人的身上。一個人,隻要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發揮自己的天然個性,就是禪的境界。這個道理,青少年朋友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有所體會。
南懷瑾老師說,作詩、弄文,固然無關禪道,但如果從性上自然流露,也正與彈指之事相同,何妨起用。能文的便文,能武的便武,各守本分也。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裏,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之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法眼文益禪師上堂說法,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孩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這個老頭從來不教孩子各種禮儀和做人的道理,隻是讓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長。
有一天,一個雲遊四方的僧人,在老頭的家中借宿,見孩子什麼也不懂,於是教了他很多禮儀。
孩子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晚上,孩子見老者從外麵回來,於是恭敬地走上前去問安。老者十分驚訝,就問孩子:“是誰交給你的這些東西?”
孩子如實回答:“是今天來的那個和尚教我的。”
老者馬上找到和尚,責備說:“和尚你四處雲遊,修的是什麼心性啊?這孩子被我撿來養了兩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愛的本心,誰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壞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歡迎你!”
當時已經是傍晚了,還下著淅瀝的小雨,但是生氣的老者還是將和尚趕走了。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個性成長,和尚卻用俗禮汙染,和尚不冤。
有人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多麼美妙的一幅山水畫啊! “山花開似錦”——山上開的花呀,美得像錦緞似的,轉眼即會凋謝,但仍不停地奔放綻開。“澗水湛如藍”——溪流深處的水呀,映襯著藍天的景色,溪麵卻靜止不變。
這一對句,隱寓著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生命的意義在於生的過程。 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有一個時間之箭,任何東西都受它的強烈影響。花開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卻不因要凋謝,而不蓬勃開放;清清的澗水不因其流動,而不映襯藍天。時間之箭是單向的,我們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現在、今朝。
守住自己的本來麵目,讓自己的個性在歲月中自然流露,無論為文、為詩、為畫,都是一種天然情趣,都會有一種生命獨特的美麗。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做最真的自己,這樣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