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1 / 1)

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快樂的,而這個過程便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的客觀事實,你隻能順其自然。

青少年時代是花一樣的時代,但是大家卻往往有這樣那樣的小煩惱,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青少年要使自己的生命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必須學會隨遇而安。

南懷瑾老師說,不管學佛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有一句俗語“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些同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詞。你說人生有什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借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中,“隨遇而安”是很難的。

順其自然是佛法,恢複本原亦是佛法。世間萬物皆有其自身的規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時候是不會去選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由自在的。它們都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長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種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或好或壞、或高或低、或美或醜、或大或小,感覺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則是它們的過程,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快樂的。而這個過程便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的客觀事實,你隻能順其自然。有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禪院故事很好地闡釋了順其自然的真意:

在三伏天裏,禪院的草地已經是一片枯黃。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的時候,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種子撒完,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兒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一大早就衝進禪房:“師父!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師父說,“隨緣!”  轉眼一個星期過去,原來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了許多嫩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拍起手來。師父點點頭:“隨喜!”

小和尚的師父果然是一位有修為的人,他說的每句話都深含禪意。

無德禪師一直在四處行腳漂泊,一天經過佛光禪師那裏,於是便去拜訪他。佛光禪師惋惜地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為什麼那麼辛苦地四處奔波,不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呢?”

請問究竟哪裏才是我的隱居之處呢?”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地答道:“我也想隱居,可是我拿不定主意,佛光禪師不客氣地指出:“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可是卻連隱居之處都不知道?!”無德禪師開玩笑說:“我騎了三十年馬,不料今天竟被驢子摔下來。”意思是說我三十年來見過不少大風大浪,今天卻被你難住了。於是無德禪師就在佛光禪師這裏住了下來。一天,有一個學僧問道:“我想離開佛教義學,可以嗎?請禪師幫我抉擇一下。”無德禪師告訴他道:“如果是那樣的人,當然可以了。”學僧剛要禮拜,無德禪師卻攔住他說:“你問得很好,問得很好。”學僧道:“我本想請教禪師,可是我還沒有……”無德禪師打斷道:“我今天不回答。”學僧執著地問:“幹淨得一塵不染時又怎麼辦呢?”無德禪師答道:“我這個地方不留那種客人。”學僧在問:“禪師,什麼是您特別的家風?”無德禪師說:“我不告訴你。”學僧不滿地責問道:“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無德禪師斬釘截鐵地答道:“這就是我的家風。”學僧更加不滿了,譏諷道:“您的家風就是沒有一句話嗎?”無德禪師無奈地隨口說道:“打坐!”學僧頂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著嗎?”無德禪師拿出一枚銅錢給學僧。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鄭重其事地說道:“我現在已找到隱居的地方,那就是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居的時候隱居!”

無德禪師能夠當行腳時行腳,當隱居時隱居,正是隨遇而安的生動體現。

有弟子問洞山良價:“寒暑到來時,如何回避?”洞山回答:“可以到沒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問:“哪裏是沒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時化為寒涼,熱時化為酷暑。真可謂: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青少年朋友們,你們理解了隨遇而安的意思了嗎?順其自然並不是消極地去等待,順其自然是聽從命運的安排,更確切地說,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其實,很多時候,順其自然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