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敬重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敬重他人(1 /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如何獲得他人的尊重?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許多人會這樣認為:隻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錢、更硬的拳頭,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使自己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敬畏。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對於青少年來說,到底可以通過什麼方式為自己贏得別人的尊敬?讓我們來看看南懷瑾老師是怎麼理解的。

“君子不重則不威”看起來似乎是說你自己不莊重,那麼你在別人麵前也就沒有了權威、威信。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群“偽君子”:幾個“老夫子”式的人物在談天說地,忽然走進來一個晚輩。為了維護自己的威信,“老夫子”們趕緊收斂了笑容,正襟危坐。這就是受到朱熹影響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孔子知道了後世他的學問是這樣被注解,肯定要著急壞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的錯解,南懷瑾老師認為這是我們受了朱熹的影響。

南懷瑾老師認為這是孔子在告訴世人關於自重與尊重他人的處世哲學。“君子不重則不威”就是說一個不知道自重、沒有自尊心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不僅“不重”則“不威”,而且做學問也不牢靠。而“無友不如己者”的解讀就更有特點了,從前的宿儒們告訴我們:“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果這樣理解那就錯了,孔子也就太勢利了,我們的祖先又何以稱之為“聖人”呢?

根據南懷瑾老師的解釋,我們得以窺見孔子的真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要學會敬重他人。如此說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連貫的意思,做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別總是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輕視他人的人也會被他人輕視。

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交往都是互相映照的,你敬我一分,我還你三分。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最好的方式便是尊重你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國名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擂鼓三通斬蔡陽,“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關羽兵敗被斬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複雜,但與關羽其人的驕傲,不懂得尊重他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關羽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致使吳蜀關係緊張起來。

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求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曹”。

這本來是件好事,以婚姻關係維係補充政治聯盟,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認真考慮一番,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的聯盟,將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傷人?試想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的麵子如何掛得住?又怎能不使雙方關係破裂?

俗話說: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

關羽的驕傲,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結束了生命。

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隻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隻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隻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來台,別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

有了機會,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的大弟子子貢曾形容他的老師“溫、良、恭、儉、讓”,這五字真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修行。其中的“恭”就是恭敬,對任何人都懷有恭敬之心,自然別人也就對你敬讓,更少有被人記恨在心的事情發生。

對於年輕氣盛的青少年來說,學會敬人,才是敬己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