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相星隕落,臨終遺囑千古流傳(1 / 2)

開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皇帝決定到東都洛陽去,這不完全是為了巡幸,而是因為關中收成不好,糧運要增加,皇帝到了東都就可以減輕這方麵的負擔和壓力。正在這時,太廟的房屋倒塌,這在當時又是一件不好的大事。玄宗立即召見宰相宋璟、蘇頤,問他們什麼緣故。宋璟等人報告說:“陛下三年服喪期未滿,實在不能出行,凡事發生了災害變故,都是上天用來申明教訓和警告之意的。陛下應該更加尊崇正道,以回報天意,姑且停止東都之行的打算。”玄宗又召見姚崇詢問道:“我就要從京師出發,太廟卻無緣無故倒塌了,恐怕是神靈在告誡我不該東行吧?”姚崇回答道:“太廟的殿堂本來是苻堅時所修造的,隋文帝創建新都後,把宇文氏朝廷舊殿的材料用來建造了太廟,唐朝又延續隋朝的舊製,繼續作為太廟,年代久了便因腐朽蟲蛀而毀壞了。山有朽土,尚且不能避免崩塌,年久的枯木,自然會要折斷的。隻是偶然與您出行的日期相吻合,並不是因為出行才倒塌的。而且皇帝以四海為家,長安、洛陽兩京連接,陛下因為關中地區收成不好,往來轉運糧食又要勞民傷財,所以,才為了百姓出行洛陽,哪裏是沒事自找煩勞的?東都的多個部門已經安排好了接待方案和供應計劃,您可不能失信於天下。依為臣愚見,舊的太廟已經朽爛,沒法修好,希望把太廟神位移至太極殿,重新改建新太廟,以表示對先帝的忠誠敬意。您的車駕應按照計劃馬上出發。”皇帝聽了很是高興,說道:“你的話正符合朕的心意。”賜給姚崇200匹絹作為獎賞,命令有關部門的官吏恭敬地把七個神位捧到太極殿安置,又改建新太廟。於是皇帝出發去東都,命姚崇每五天一次上朝參見皇帝,依舊入閣中供奉,姚崇得到皇帝的恩惠禮遇很多。後來又被任命為太子少保,因生病沒有受拜。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三日,姚崇在東都洛陽慈惠坊裏與世長辭,享年71歲,朝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定諡號為文貞。姚崇在臨終之前先劃分好田園家產,讓子侄各自守住自己應得的份額,並寫下《遺令誡子孫文》的遺囑以告誡子孫,大致意思是說:

“古人說:‘富貴會招致人們的怨恨,貴則招致神靈嫉妒你的滿盈,人們討厭你位居其上;富則招致鬼來窺視你的家,奴仆也貪圖你的錢財。’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按書籍所記錄,那種德行淺薄、承擔重任卻能長壽無罪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範蠡、疏廣之流,明白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書都稱讚他們,何況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卻長期竊得榮耀和寵任,地位越高越害怕,皇帝賜予的恩惠越厚就越增添我的憂慮。以往在中書任職的時候,患病體弱,雖然始終不敢懈怠,可各項政務還是多有欠缺。推薦賢人代替自己,多次真誠祈求天從人願,終於承蒙皇上的哀憐和同意,我悠然暢遊在園林池沼之間,放浪形骸,人生一世,能這樣也就滿足了。田巴說‘百年的生命,沒有人能夠到達’,王逸少說‘僅在俯首舉頭之間,一切已成為過去的陳跡了’,這些話都是正確的。”

“近來看到各位達官死後,子孫們失去庇護,遂大多落入貧寒,為了一鬥一尺的家產,也要互相爭奪。不僅隻是玷汙自己,而且更辱沒祖先,不論誰是誰非,都受到人們的譏笑和非議。莊田和水碾,既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由於互相推諉依賴,有的則導致荒廢。陸賈、石苞都是古時賢明豁達的人,所以在死前先分定家產,以杜絕身後子孫的爭奪,我靜心考慮這些,對他們的做法深表讚歎和佩服。”

“昔日孔丘僅次於聖人,母親的墓壞了卻不修複;梁鴻是大賢人,父親去世卻用席子裹屍埋葬。從前楊震、趙谘、盧植、張奐都是當世傑出而通達的人,他們通曉古今之事,都有遺言,囑咐後人薄葬。有的身穿洗幹淨的平常衣服,有的用單層的絹來束發,他們懂得人的真魂離開身軀後,以快速腐朽為最好,子孫都遵照他們既定的主張,至今人們還作為美談。凡是厚葬的人家,一概都是不明智的。有的是沉溺於流行的習俗,不辨善惡賢愚,都以為奢侈厚葬才是忠孝,而節儉薄葬就是吝嗇愛財,以至於讓死者招致戮屍暴骸的慘禍,生者陷於不忠不孝的責難。真是令人痛惜啊!死者沒有感覺,自然如同糞土,何必費力厚葬,造成原有家業的損害。如果死者也有知覺的話,他們的靈魂不在棺材裏,又何必違背君父之命,耗費可供衣食之用的錢財。我死以後,可用平常的衣服來收斂,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罷了。我生性不喜歡做官穿的衣服,一定不要放入棺墓,紫衣玉帶,穿在身上足夠了,你們不要違背我的意願,而且神道也討厭奢華,陰間崇尚質樸,如果你們違反我的決定,讓我在地下屍體遭戮,你們能安心嗎?請你們考慮。”

“現在的佛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姚興手執經本和他一起對應翻譯,姚興在永貴裏建造佛塔,竭盡府庫的資財,廣求裝飾美盛,可他卻沒能延年,國家也隨之滅亡。另外,齊國橫跨山東,周圍占據關右,周就大量除滅佛法而整治軍威,齊卻廣泛安置僧徒,依靠佛的力量。等到兩國交兵時,齊國滅亡了,國家既不存在,還有什麼佛寺呢?求福所換來的報應,是何等輕視!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作寺廟的奴仆,胡太後用皇後的身份入寺為教徒。結果隻是身死名辱,都導致了亡國敗家的結局。近來孝和皇帝發遣使者去放生,傾國所有來建造佛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張夫人等人都度人出家,建造寺廟,這些人用盡手段,寺廟充斥街道,都不能避免殺身破家,被天下人恥笑。佛經說:‘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刀會一段段折斷,火坑會變成水池’,近來因持善樂道不自放縱而得到富貴和長命的有誰呢?先前的事容易知道,尚且感到沒有回應,身死之後難於推求,誰見到這些有什麼征驗。況且五帝的時候,父不葬子,兄不哭弟,是說人們都長壽,沒有夭折和遭橫禍致死的。三王之世,國運長久,人們休養生息,身為臣子的彭祖、老聃之類,都享受長壽高齡之福。在當時,還沒有佛教,哪裏是抄寫佛經、鑄造佛像的功力和設齋施舍的功勞?《宋書·西域傳》中有位知名僧人,撰著了《白黑論》,道理論證得明確清楚,足以解除深疑,應該閱讀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