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651—721年),字元之,原名元崇,曾任武後、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他曾為穩定武周政權、開創“開元盛世”起了關鍵作用。他輔弼朝廷,革除舊弊,開辟了一代之風,推進了社會進步,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賢相”。
姚崇自幼懷“王佐”之誌,折節讀書,精通吏道。長大後,應“下筆成章”製舉,授濮州司倉參軍,“剖析決斷,答對如流”。武則天當政時,五遷為夏官(兵部)郎中。時契丹侵擾河北,軍務繁劇,崇奏決如流,深受賞識。聖曆三年(700年)春,名相狄仁傑向武則天薦姚崇任夏官侍郎(四品)。不久,姚崇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又遷鳳閣侍郎兼知政事。以後,雖宦海浮沉,但仍擔任過睿宗和玄宗朝的宰相。
姚崇文武雙全,才智過人,赤心忠膽,敢言直諫,精通吏道,倡廉自廉,關心民眾疾苦,注意發展生產。武則天在當政的20年中,先後啟用了李昭德、狄仁傑、姚崇等賢才擔任宰相,協助管理國家大事;但也任用了一些奸佞小人,如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株連冤死很多無辜,朝野人心惶惶。夏官侍郎姚崇大膽進言說:“自垂拱(685—688年)以後,受枉家破、含冤受刑、被迫認罪而死者甚多。告發者有功,天下稱為‘羅織’,比漢代‘黨錮’之禍更甚。陛下派近臣複查,近臣尚不能自保,怎敢對已斷的案子有所動搖?被審問的人,如果翻案,又怕遭酷吏嚴刑。依賴上天降福,陛下醒悟,誅滅凶惡小人,使朝廷平安無事。自今之後,臣以微軀及一門百口擔保,現任官吏再沒有造反的人了。”則天高興地說:“以前的宰相都順應促成此事,陷朕成為濫刑之主。卿言很合乎朕意。”遂賜姚崇銀千兩。
唐初官僚機構不多,官員比較精簡。從則天後期至中宗、睿宗朝,機構寵大,官吏冗濫,不僅加重財政負擔,而且加深了貪汙腐敗之風。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新,決心撥亂反正,整頓吏治。這就必須選擇一位賢明能幹的宰相輔佐她。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利用在渭濱出獵的機會,特召睿宗朝被貶在同州(治今陝西大荔)擔任刺史的姚崇,欲拜為宰相。姚崇佯不謝恩,玄宗大感意外。經詢,姚崇才不失時機地向玄宗提出:精簡刑法,行仁恕之政;疏遠佞臣,不聽誣陷之詞;禁止宦官、貴戚幹預朝政;減輕苛稅,以利民生;待臣以禮,不任意屠戳無辜;獎勵群臣進諫,做到虛懷納誨;禁絕營造佛寺道觀,防止揮霍浪費國家財帛;嚴防邊將輕動幹戈,勿窮兵黷武;在外臣子,不諳禮製或諍諫而觸諱犯逆者,不予追究;外戚專權危及社稷,應書之史冊,永為殷鑒。這十條為政措施,切中時弊。玄宗聽後,兩眼含淚,良久,沉痛地說:“這事確實讓人感到刻骨痛恨。朕答應就是!”姚崇連拜兩下,說:“這實在是陛下實行仁政的開始,也是臣千載難逢的良機。現在我敢承擔為陛下輔佐的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