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7月10月,一艘意大利船途經地中海西西裏島西南方時,船員們親眼看到了一場突然冒出來的奇觀,在海麵上湧起一股差不多20多米高的水柱,在方圓700多米之內,轉眼間它就變成了一團煙霧彌漫的蒸汽,升到近600米的高空。八天後,當這艘船返回時,發現這裏出現了一個冒煙的小島,四周海水中布滿多孔的紅褐色浮石和不計其數的死魚。這座在濃煙和沸水中誕生的小島,在以後十多天中不斷擴展、伸延,由原來的4米長到了60多米高,周長也擴展到將近5000米。因為這座小島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在航運很忙且地理位置優越的突尼斯海峽,所以引起了各國的注意,並紛紛派人前往考察。正當各國在為建設這一新島彼此爭奪其主權時,它忽然開始縮小了,僅三個月左右便隱入水底。在以後的歲月裏,它又多次露出水麵,接著又隱藏起來。
1943年,日本海、空軍在太平洋與美軍交戰中很不順利,設在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拉包爾的日本聯合艦隊總部,遭到美國空軍的猛烈轟炸,為了疏散傷病員和一些戰略物資,日本偵察機發現距拉包爾以南100多海裏的海域有一個無人居住的海島,這個島的麵積約有幾十平方千米,島上綠樹成蔭,還有流水的小溪,更主要的是它不在主航道上,是一個疏散隱蔽傷病員的好地方。於是,日軍將一千多名傷病員和一些戰略物資運至這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傷病員安置好後,日軍總部一直與這裏保持著聯係,並經常運來食品和醫療用品。誰知一個多月後,無線電聯係突然中斷,軍艦前來支援,但再也找不到該島,一千多名傷病員與物資也隨小島一起失蹤。在此期間,美國偵察機也發現過該島並且拍下了的照片,發現有日軍躲藏,但派出軍艦前來搜索,結果卻撲了個空,可是這個海島與島上一千多人究竟到哪裏去了呢?
戰後,日本、美國不但派出大型海洋考察船前往這片海域搜索,而且派了潛水員深入海底尋找了較長時間,但最終還是沒有發現任何蹤跡。
為了監視前蘇聯海軍核潛艇在太平洋海域的動態,美國中央情報局於1990年在太平洋戰略要地海域的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偷偷安裝了海麵遙感監視器與美軍軍事間諜衛星遙相呼應,這座“諜島”獲得的情報直通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凡在這一帶海域過往的商船、軍艦及在此出沒的潛水艇、飛機等無不在五角大樓監視之中。1991年年底的一天,“諜島”的監視與信息係統完全中斷,五角大樓大為震驚。開始,他們懷疑是前蘇聯克格勃發現了這個秘密,有意破壞了美國間諜網點。於是,美國派出了一支巡洋艦隊以演習為名,悄悄地詳細調查這件事,但卻撲了個空。艦隊趕到出事地點時,“諜島”已從太平洋中消失了。美國科學家認真地查核了這一帶的海洋監測係統,並沒有發現這一帶海域發生過地震或海嘯引起海底地形變化使小島沉沒水中的事件,也不可能是前蘇聯埋下數千噸炸藥,這個小島被摧毀了。那麼,“諜島”為什麼失蹤了?五角大樓陷入了茫然。
這些“幽靈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樣消失的?各國海洋地質科學家都曾寫文章分析這個謎團。美國海洋地質學家京利·高羅爾教授認為,幽靈島上的岩石屬於花崗岩,而且島上的動物和植物也非常豐富,可見形成的年代非常悠久,暗河流是衝擊不了的。他認為,主要是因為海底的猛烈震動以及海嘯等原因使它們葬身海底,但因為這一帶並沒有海底地震和海嘯發生,所以這一論證似乎又無法解析美國“諜島”失蹤之謎。日本海洋地質學家龍本太郎認為,南太平洋上來去匆匆的“幽靈島”是由於澳大利亞沙漠底下巨大的暗河流衝入南太平洋的海底,帶來巨大泥沙並在海底堆積增高,直至升出海麵,形成泥沙島,在洶湧暗河流的衝擊下,泥沙島又被衝垮而消失。
類似的怪事還有很多,科學家們稱這種行蹤詭秘、忽隱忽現的島嶼為“幽靈島”。它們不同於那種熱帶河流上常見的,由於漲水或暴風雨衝走部分河岸或沼澤地而形成的漂浮島。
第五節 比薩斜塔千年不倒
坐落在意大利北部佛羅倫薩市的比薩斜塔,這個塔在它建到一半以上高度的時候,開始傾斜,斜度為1.2~1.5米,而且到現在它已經飽經了840多年的曆史,有望創下“千年不倒”,甚至是“萬年健在”的記錄。
一、建造曆史
意大利比薩斜塔始建於1173年,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大教堂後麵右側,是比薩城的標誌。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它被完全建好之前,它的塔頂就已經向南傾斜了3米多。1990年,意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
在實際工作中,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曆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麵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並采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該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裏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會在250年後因為它的塔身的重心超出了塔基外緣的部分而倒塌。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對蓋裏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隻按照數學方式推算這是非常不準確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還有一些研究者發現比薩斜塔的塔身有的時候是向東傾斜,然後又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那麼,250年後倒與不倒也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
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盡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他們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建築相提並論的斜塔建築而自豪。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而且他們還有這樣的一個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他們對那些要堅持把斜塔糾正豎直的人的做法感到非常痛恨,就像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
二、斜塔曆史
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鍾樓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但是現在人們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鍾樓,1173年8月9日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米,它是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歐洲最值得注意的鍾樓之一。但是1178年,當鍾樓興建到第4層時發現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導致鍾樓已經傾斜偏向東南方,工程因此暫停。期間的1198年,記載了鍾樓內撞鍾的存在,這標誌著鍾樓雖然傾斜,但至少懸掛了一個撞鍾,實現了它作為鍾樓的初衷。
1231年,工程繼續,第一次有記載表明鍾樓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種措施修正傾斜,刻意將鍾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由此方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凹形。工程再次暫停。1292年,用鉛垂線測量了鍾樓的傾斜度。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鍾樓向完工開始最後一個衝刺,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擺放鍾的頂層完工。54米高的8層鍾樓共有7口鍾,但是由於鍾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而且一直不斷地向下傾斜。
三、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在沒有任何爭議的情況下就被評為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在發生嚴重的傾斜之前,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就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雖然在更早時代的意大利的鍾樓中,圓形設計的地基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裏亞找到。而比薩鍾樓則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之外的。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說它主要借助前人建築的經驗,獨立設計出圓形建築的進一步更新,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比薩大教堂和比薩斜塔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和旁邊的大教堂的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才有意的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複活教堂的現代版本。這種設計靈感來自於古典建築,鍾樓的裝飾風格是根據大教堂和洗禮堂的風格裝飾,它的牆麵主要用大理石或是石灰岩砌成的兩種深淺顏色的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牆麵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麵和遮蔭麵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鍾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第六節 奇異的貝加爾湖之謎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同時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位於布裏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次克州境內。湖的形狀是狹長的彎曲型,就好像是一輪彎彎的新月一樣,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稱。總長度約為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最寬處70多千米,麵積50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點1680米,湖麵海拔456米。
貝加爾湖的湖水清澈且有穩定的透明度,位於世界上湖泊第二。總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在它的兩側還有1000~2000米的懸崖峭壁包圍著。在貝加爾湖周圍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安加拉河是惟一的一條從湖中流出的湖,年均流量是1870立方米/秒。湖水在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其寬度約1000米以上,洶湧的波浪可以衝向天際。在貝加爾湖構造縫隙中的四周圍繞著山脈,這些山脈高度達到2500多米。在湖底的沉積物厚度超過了8000米,這就是為何貝加爾湖的實際深度為10~11千米,此深度可以和世界上最深處的馬裏亞納海溝比拚。
一、貝加爾湖的名稱寓意
貝加爾湖的寓意有三個意思不同的答案。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情景寫真地圖版》的解釋是“富饒的湖泊”;在《彩圖版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則記敘:當地的布裏亞特人稱之為“貝加爾—達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在《世界奇景探勝錄》的文字是:“貝加爾”之名據說是大約1300年前住在這裏的庫裏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追溯貝加爾湖最早的史書記載曆史,應是在公元前110年前,那時,中國漢代的一個官員在其劄記中稱貝加爾湖為“北海”,這可能由於貝加爾湖的俄語名稱所造成。關於貝加爾湖名稱來源還有一種解釋:突厥人稱貝加爾湖為“富裕之湖”,突厥族語“富裕之湖”逐漸演化成俄語的“貝加爾湖”。我國的漢代稱它為“柏海”,元代稱之為“菊海”,十八世紀初的《異域錄》稱之為“柏海兒湖”,《大清一統誌》稱為“白哈兒湖”。蒙古人稱之為“達賴諾爾”,意為“海一樣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稱之為“聖海”。
二、似海非海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的湖水蘊藏了世界淡水資源的百分之二十,僅這一湖淡水就價值連城。貝加爾湖還有一個很高的稱譽,就是“世界之井”,它不僅水量豐富,而且水質上乘,可以直接飲用,不必擔心水中有可以傳染的雜質,因為湖中的“清潔工”專門為湖水過濾消毒,那些在湖中特產的端足類蝦每天可以把湖麵以下50米深的湖水過濾七八次,把海水變成“純淨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