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世界各地5(2 / 3)

讚比亞

全稱讚比亞共和國,屬於內陸國家,位於非洲中南部,總麵積為75萬平方千米。東南相接莫桑比克,北與剛果(金)、坦桑尼亞相連,南接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東麵和馬拉維接壤,西麵是安哥拉。境內大部分地區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於高原地區,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分涼幹(5月—8月)、熱幹(9月—11月)和暖濕(12月—次年4月)三季。總人口為1055萬(2005年統計)。有73個民族。大多屬班圖語係黑人。國語為英語。首都盧薩卡,人口為100多萬。貨幣:讚比亞瓦查。

安哥拉

全稱安哥拉共和國,總麵積為124.67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南部,西接大西洋,北依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與納米比亞相連,東與讚比亞接壤。海岸線全長1650千米。全國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勢東高西低,大西洋沿岸為平原區。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紮河、庫內內河和寬多河。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雖然安哥拉靠近赤道,可是由於地勢高聳,又受大西洋寒流的影響,所以其最高氣溫不超過28℃,年平均氣溫攝氏22℃,素有“春天國度”的美稱。總人口為1700萬(2007年統計)。國語為葡萄牙語。首都羅安達,人口約為450萬(2007年統計)。貨幣:寬紮。

津巴布韋

全稱津巴布韋共和國,總麵積為39萬餘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東南部,是一個內陸國家。其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博茨瓦納、讚比亞相連。大部分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000餘米。分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三種地形。東部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為全國最高點。屬於熱帶草原氣候。人口總數為1300萬(2008年統計)。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同為其國語。首都哈拉雷,人口為187萬。貨幣:津巴布韋元。

大津巴布韋遺址

大津巴布韋遺址位於津巴布韋馬斯溫哥省,距離首都哈拉雷350千米,這裏曾是古代南非國家莫諾莫塔帕帝國的首都。大津巴布韋是11—16世紀當地修那人文明的傑作,也是南部非洲在中世紀時重要的貿易中心。津巴布韋這個詞源於班圖語,意為“受敬仰的石頭城”。大津巴布韋遺址是除金字塔以外非洲最偉大的人類建築遺址,也是南撒哈拉地區最傑出的建築成就代表。它證明南部非洲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黑人文明,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頭城建築群體。

該遺址三麵環山,北麵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遺址在一片16.2平方千米的丘陵地上,叢林野草掩映著大片石頭建築群。牆壁幾乎都用長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崗石板壘成,中間不用膠泥、石灰等任何粘結物,砌得非常嚴整牢固,渾然一體,蔚為奇觀。整個遺址範圍包括:山穀開闊地上的大圍場、大圍場1000千米外山頂上的城堡、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民區三部分。

馬拉維

“馬拉維”一詞源於奇契瓦語,意思是“火焰”。馬拉維全稱馬拉維共和國,總麵積為11.8萬多平方千米(包括2.4萬多平方千米水域),是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東北與坦桑尼亞接壤,西部與讚比亞交界,東部和南部相接莫桑比克。境內多高原,姆蘭傑山以西為希雷河穀地,形成帶狀平原。地處東南信風帶,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總人口為1200萬。國語為英語和奇契瓦語。首都利隆圭,人口為47.1萬(2003年估計)。貨幣:馬拉維克瓦查。

莫桑比克

全稱莫桑比克共和國,總麵積為80.16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東南部,北連坦桑尼亞,西接津巴布韋、讚比亞、馬拉維,東依印度洋,南與南非、斯威士蘭為鄰,隔著莫桑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莫桑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千米。其海岸線長2630千米。高原、山地約占全國總麵積的3/5,其餘為平原。莫桑比克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麵積達33萬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人口總數為1890萬人(2000年統計),有馬庫阿—洛姆埃、紹納—卡蘭加等60多個部族。人口密度為19.7人/平方千米。國語為葡萄牙語。首都馬普托。貨幣:梅蒂卡爾。

以白為美

以白為美是莫桑比克的傳統觀念,所以這個國家的姑娘們非常熱衷於美白,她們會想方設法使自己變得白一些。其實她們的美白方法也很傳統,就是每天用香粉擦臉。因為她們相信唯有借助自然物質中的神力,才能夠使自己變得更美麗。她們不使用化學化妝品,而是使用一種用當地的猴麵包樹製成的白色粉末,這種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儲藏得很多。

馬普托——“腰果之鄉”

莫桑比克是個80%人口都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業國,其中腰果最為著名。腰果果仁香脆美味,果殼可提煉高級工業油,是世界上的緊俏商品。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有全國最大的腰果加工廠。腰果樹的產品在市內比比皆是:商店裏腰果製品琳琅滿目,賓館和家庭裏到處陳設著腰果木製成的家具,很多工藝品以腰果造型為圖案,人們的生活和腰果密不可分,因此有了“腰果之鄉”的美名。

博茨瓦納

全稱博茨瓦納共和國,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平均海拔為1000米左右,位於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裏沙漠,北與讚比亞接壤,東與津巴布韋相連,南與南非交界,西與納米比亞為鄰。東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圍是丘陵,西北部為奧卡萬戈三角洲沼澤地。總麵積為58.173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幹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半沙漠氣候。總人口為180萬(2006年統計)。國語為英語,通用語言為茨瓦納語。首都哈博羅內,人口約為18.6萬(2001年統計)。貨幣:普拉兌。

納米比亞

全稱納米比亞共和國,總麵積為82萬多平方千米。地處南非高原西部,位於非洲西南部,北接安哥拉和讚比亞,東、南相連博茨瓦納和南非,西與大西洋毗鄰。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1500米。西部沿海和東部內陸地區為沙漠,北部為平原。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因地勢較高,所以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總人口為203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英語,通用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德語和廣雅語等。首都溫得和克,人口為23萬(2005年統計)。貨幣:納米比亞元。

斯威士蘭

全稱斯威士蘭王國,總麵積為1.7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東南部,為內陸國家,北、西、南三麵為南非所環抱,東與莫桑比克為鄰。地處南非高原東南邊緣德拉肯斯山脈的東坡。從東到西由海拔100米遞升為1800米,形成麵積大致相等的低、中、高三級梯狀地帶。屬於亞熱帶氣候。人口總數為96.6萬(1997年統計)。通用英語和斯瓦蒂語。首都姆巴巴內。貨幣:斯威士蘭裏蘭吉尼。

萊索托

全稱萊索托王國,總麵積為3萬多平方千米,位於非洲東南部,屬於內陸國家,地處南非高原東緣德拉肯斯山西坡。沿西部邊界有一條寬約40千米的狹長低地,全國70%的人口集中於此。北部是高達3000米左右的高原,東部是海拔1800—3000米的山地,西部是丘陵。屬於大陸性亞熱帶氣候。總人口為180萬(2004年統計),主要是班圖語係的巴蘇陀族和祖魯族黑人。通用英語和塞蘇陀語。首都馬塞盧,人口約為37萬。貨幣:萊索托洛蒂。

馬達加斯加

全稱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是世界第四大島,總麵積59.075萬平方千米(包括周圍島嶼)。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位於印度洋西的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海岸線長5000千米。中部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瀉湖。西部為緩傾斜平原,從500米低高原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其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屬於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幹旱少雨。人口總數為1691萬(2004年統計)。民族語言為馬達加斯加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係),國語為馬達加斯加語,通用語為法語。首都塔那那利佛,人口為139萬(2004年統計)。貨幣:阿裏亞裏。

科摩羅

全稱科摩羅聯盟,總麵積為2236平方千米,屬於印度洋島國,位於非洲東南莫桑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各約500千米。由大科摩羅、昂儒昂、莫埃利和馬約特四個主島和一些小島組成。科摩羅群島是一組火山島群,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地勢崎嶇,廣布森林。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人口總數為77.9萬。通用科摩羅語,國語為科摩羅語、法語和阿拉伯語。首都莫羅尼,人口約為6萬。貨幣:科摩羅法郎。

毛裏求斯

全稱毛裏求斯共和國,總麵積為2040平方千米(包括屬島),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國。主島毛裏求斯島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800千米處,其他主要島嶼是羅德裏格斯島、阿加萊加群島和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島。海岸線長217千米。沿海多為狹窄平原,中部均為高原山地。小黑河峰海拔827米,為全國最高點。毛裏求斯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總人口為140萬。國語為英語。首都路易港,人口為14.4萬(2004年統計)。貨幣:毛裏求斯盧比。

大洋洲和太平洋諸島

大洋洲是一片坐落在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洲,也是人類較晚發現的一個洲。它主要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廣布於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利尼西亞三大群島組成。

太平洋的諸多島嶼中,除以上隸屬大洋洲的三個島外,其餘都是火山島和珊瑚島。

大洋洲

在西班牙文中,大洋洲是“南方大陸”的意思。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總麵積為897萬平方千米,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及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接印度洋,東依太平洋,同時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範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範圍則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等。大洋洲大陸海岸線長約1.9萬千米。島嶼麵積約為133萬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它的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於海洋性氣候。共有四個獨立國家。人口為29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

大洋洲名稱的由來

大洋洲概念和範圍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解說。1812年前後,大洋洲的名稱就出現了,是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的。當時僅指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這僅是狹義的大洋洲。而在後來,中國多數地理學家認為,大洋洲是指不屬於其他大洲的太平洋島嶼的總稱,應當包括奧大拉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四個部分。

澳大利亞

全稱澳大利亞聯邦,總麵積為769.2萬平方千米,占大洋洲麵積的絕大部分,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它東鄰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麵接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千米。澳大利亞四麵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占全境麵積的35%。全境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個地區。北部屬於熱帶,大部分屬於溫帶。總人口為2000多萬,英語為通用語言。首都堪培拉。貨幣:澳大利亞元。

澳大利亞國名的由來

澳大利亞是指“南方大陸”之意,17世紀初葉,歐洲人在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所以取名為“澳大利亞”,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

悉尼歌劇院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由建築師羅伯特·斯丹所設計。這座建築的造型新穎奇特,就像揚帆出海的船隊,同環繞在它周圍的海成為一體,很是美麗。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三麵被海環繞,所以它還被稱為海中歌劇院。它不但是澳大利亞全國表演的藝術中心,而且還是悉尼的標誌。

動物天堂

澳大利亞大陸之所以被稱為動物生存的天堂,是因為它曾長期與外界隔絕,沒被人類所獵殺。在其廣袤的土地上,存活著500多種土生的禽鳥,250多種土生哺乳動物。那裏有當今世界極其稀有的單孔動物——鴨嘴獸,還有能發出40多個音節的琴鳥以及善於奔跑、被稱為飛毛腿的鴯鶓……

新西蘭

新西蘭素以“綠色”著稱,因為它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就占了國土麵積的一半。其位於太平洋南部,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邊隔著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與湯加、斐濟接壤。新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麵積為27萬多平方千米。海岸線長6900千米。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總人口為407萬,國語英語和毛利語。首都惠靈頓市,是世界上處於最南端的首都,人口為37.9萬(2007年統計)。貨幣:新西蘭元。

新西蘭國名的由來

17世紀以前,毛利人是新西蘭的土著居民,他們把這片土地稱為“奧蒂羅”,意思是“白雲連綿的土地”。1642年,當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島國時,他發現這個地方與荷蘭的澤蘭省十分相似,於是便把它稱為“新澤西”,意思是“新的海中陸地”。再後來,大批英國移民湧到這兒。漸漸地,“新澤西”就成為“新西蘭”了。

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也被稱為伊裏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位於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西部相接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南部隔著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新幾內亞屬於赤道多雨氣候。低地年平均最高氣溫為30℃—32℃,高原白天氣溫全年一般在22℃以上。全島略呈西北朝東南走向。東西長約2400千米,中部最寬處640千米。麵積為78.5萬平方千米,連同沿海屬島在內共81.8萬平方千米。全島多山,且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錐。新幾內亞島屬新生代構造區,地殼很不穩定。

帕勞

全稱帕勞共和國,屬於加羅林群島,是太平洋進入東南亞的門戶之一,總麵積為458 平方千米,位於西太平洋和關島以南700千米處。由200多個火山型島嶼和珊瑚島組成,分布在南北長640千米的海麵上,其中隻有八個島有常住居民。屬於熱帶氣候。總人口為2.03萬人(2001年統計)。大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通用英語。首都梅萊凱奧克。貨幣:美元。

瑙魯

全稱瑙魯共和國,是一個橢圓形的珊瑚島,總麵積為24平方千米,位於太平洋的中部,北距赤道約41千米,東離夏威夷4160千米,西南隔所羅門群島距澳大利亞悉尼4000千米。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長6千米,寬4千米,最高海拔70米。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瑙魯的經濟主要依靠開采和出口磷酸鹽。總人口為1.2萬人(2000年統計)。瑙魯語為其國語,通用英語。它無正式首都,政府機關設在亞倫區。貨幣:澳大利亞元。

圖瓦盧

圖瓦盧以前的名字是“埃利斯群島”,也叫“瀉湖群島”。在當地語言波利尼西亞語中,“圖瓦盧”是指“八島之群”的意思。它是僅次於瑙魯的大洋洲第二小國,位於南太平洋,南與斐濟交界,西與所羅門群島相接,北與基裏巴斯為鄰。由富納富提、瓦伊圖普、納諾梅阿等九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其中八個島有人居住。南北兩端相距560千米,由西北向東南綿延散布在約13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裏,而陸地麵積僅26平方千米。首都富納富提位於主島上,方圓不超過2平方千米。屬於熱帶海洋性氣侯。總人口為1.02萬人(2005年)。英語為其國語,貨幣:圖瓦盧元。

馬紹爾群島

全稱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位於中太平洋,由12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分布在2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上,形成西北—東南走向的兩列鏈狀島群。東部為拉塔克群島,西部為拉利克群島。總麵積為181平方千米。總人口為5.8萬人(1997年統計)。馬紹爾語為其國語。首都馬朱羅。貨幣:美元。

斐濟

全稱斐濟群島共和國,總麵積為1.8萬多平方千米,位於西南太平洋中心,由332個島嶼組成,其中106個島嶼有人居住。多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主要有維提島和瓦魯阿島等。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受颶風襲擊。年平均氣溫為22℃—30℃。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太平洋地區的交通樞紐。斐濟地跨東、西半球,180度經線貫穿其中,因而成為世界上既是最東又是最西的國家。總人口為86.8萬。國語為英語、斐濟語和印地語。首都蘇瓦,是南太平洋著名的天然良港。貨幣:斐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