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中國各地(1 / 3)

中國地理概況

在地球的北半球、亞歐大陸的東部斜麵上,一隻金雞頭朝東、尾朝西佇立著,這就是中國。她以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為核心,由西向東逐級下降,再通過寬廣的大陸架,與太平洋的大洋盆地相連接。

5000多年前,華夏兒女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依靠雙手的勞作,不斷地摸索並適應地理環境,又不斷地開發、利用著周圍的地理環境。從原始的野蠻走向現代的文明,譜寫了上下幾千年的漫長曆史。

今天,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高原雄偉廣袤,高山綿延縱橫,盆地巨大富饒,平原極目千裏,低山、丘陵岡巒起伏,高速公路、立交橋井然有序地交錯著。人類在其智慧的結晶體——鳥巢唱著一首世界的歌。

中國地理常識

“中國”一詞之本義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引申出不同的含義。在《詩經·民勞》中有注:“中國,京師也。”中國僅指京師(首都)。另外在三國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中,則是指天子統治的地方。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其他的本義,如: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住的地區、以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中國的稱謂

赤縣神州: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將其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簡化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曆史悠久。

中華: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因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相傳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還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海內:古代時,人們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麵積和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陸地總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在世界上,是領土麵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國家。

中國的經緯度位置: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

疆域及鄰國

中國領土幅員遼闊,麵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相等。領土的四端為: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E),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千米,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海域與島嶼

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海域分布麵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領海的寬度為22.22千米(12海裏),管轄的海域麵積約300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裏的海域,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海岸線總長1.4萬多千米。其中,麵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大島有三個,分別是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東海島嶼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島嶼約占島嶼總數的30%,黃海、渤海島嶼約占島嶼總數的10%。

中國的地形

中國的地形不管是從成因上,還是從形態上來看,都是極為複雜多樣的。它擁有很多高原和山地,也擁有著許多盆地和平原。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在中國都有分布。不僅有著名的四大高原——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還有著名的四大盆地——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世界聞名的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河流也都處於中國的境內。這些豐富多彩的地形,造就了中國豐富的物產。

中國的氣候

中國的氣候複雜多樣,除了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外,還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由於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大多數地區的風向在一年中總是出現規律性的季節更替,由此形成了季風特色。同時,因為陸地的熱容量比海洋小,隨著太陽輻射減弱或消失,比起海洋來,大陸很容易降溫,溫差相比海洋來說較大,這便形成了中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的中國是世界上同緯度最冷的國家。

行政區劃分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第四部憲法第3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分如下:(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2)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3)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31條又規定:“國家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基本上實行省、縣、鄉三級製的行政區劃體製。省與縣之間的“地區”,縣與鄉之間的“區”屬上級政府的派出機關,不作為一級政權機構。但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自治州或盟的自治區,省則為自治區(省)、自治州(盟)、自治縣(縣)、民族鄉(鄉、鎮)四級。截至2000年底,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及2個特別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37個地區、30個自治州、7個盟、259個地級市);2861個縣級行政區(1503個縣、116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2個特區、1個林區、400個縣級市及787個市轄區)。

中國近海

自北向南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渤海在古代被稱為滄海,又因地處北方,也有北海之稱。其一麵臨海,三麵環陸,位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是一個半封閉的內海。渤海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麵積7.7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8米。水溫變化常年受北方大陸性氣候的影響,鹽度是中國近海中最低的。

黃海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北麵和西麵瀕中國,東鄰朝鮮半島,是西太平洋的邊緣海。黃海麵積約3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緩,為東亞大陸架的一部分。因彙入黃海的河流攜帶了大量的泥沙,使得大片水域水色呈黃色,故而得名。一般習慣用山東半島的成山角到朝鮮的長山串之間的連線,將黃海分為北黃海和南黃海兩部分。相對於渤海,黃海的水溫年變化幅度較小,在15℃—24℃,鹽度也比較低,氣候為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因此水產資源豐富,漁場聞名遐邇。

東中國海,簡稱“東海”,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西接中國大陸,北與黃海相連,東北以濟州島經五島列島至長崎半島南端連線為界,東麵與太平洋之間隔以日本的九州島、琉球群島和中國的台灣島,南麵通過台灣海峽與南海相通,為一較開闊的大陸邊緣淺海。

南海因位於中國南邊而得名,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它北接中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和台灣等省區,以廣東省南澳島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作經澎湖到台灣東石港)一線同東海分界。東南至菲律賓,南至加裏曼丹島,西南至越南和馬來半島等地。彙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麵積約350多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12米。屬於熱帶氣候,溫度高,年變化小。海底高台上多珊瑚礁,大陸架石油資源豐富。盛產魚、蝦和名貴海產。

中國十大城市

中國十大城市:北京以首都聞名;廣州以市場化聞名;深圳以現代化聞名;天津以後發潛力聞名;重慶以高樓和大廈聞名;上海以世界大港的優越地位聞名;南京以綜合優勢聞名;武漢以江湖和地理聞名。香港、台北以國際化聞名。

中國農業

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是中國農業主要的生產結構。其中,種植業在中國數千年來的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耕地麵積少,可是人口卻很多,這就使得糧食生產成為中國的首要生產之一。20世紀50年代後,除糧食生產外,其餘生產業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變化不大。直到1979年後,由於農村的經濟體製改革,才使得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有了相應的增長。

人口與民族

目前,中國少數民族共有55個,包括漢族共有56個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國總人口數達12.95億人。少數民族人口為1044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41%。

調查還表明,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相差懸殊。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有壯族(1500萬)、滿族(1068萬);人口在1000萬以下100萬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16個民族;人口在百萬以下10萬以上的有傈僳、佤、佘、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撒拉、毛南、仡佬、錫伯等17個民族;人口在10萬以下、1萬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13個民族;人口在1萬以下的有:高山、塔塔爾、獨龍、鄂倫春、門巴、珞巴、赫哲等7個民族。

少數民族簡介

在中國,相對於龐大的漢族來說,漢族以外的、人口較少的民族便是少數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分布有幾大特點。一是分布的地域很廣闊。二是分布不平衡,如在中國的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別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0.1%和29.4%,而華東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卻隻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9%。三是由於中國的各民族幾千年來不斷地相互來往,形成了交錯複雜的居住狀況,這就導致了大雜居和小聚居的狀態。四是民族地區人口密度很小,人口密度僅相當於全國平均密度126人的1/5。

普通話與方言

普通話是以中國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中國國語。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以及其他地形原因,導致中國的語言較為複雜,形成了各地的方言。語言學家們根據方言的不同特征,對方言進行了劃分,共為七種。一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也最多,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3%。二是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三是湘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四是以南昌話為代表的贛方言。五是以梅州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六是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方言。七是閩方言,它的分布區域跨越了六個省,還包括台灣。

中國的地質災害與防治

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麵塌陷、地裂縫、地麵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統稱為地質災害。

為了防治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和條例。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麵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包括以下內容:

(一)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二)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目標。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

(四)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風景名勝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和交通幹線、重點水利電力工程等基礎設施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中的防護重點。並且,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

中國地勢的四大階梯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從青藏高原向東延伸到海麵以下的大陸架,呈階梯式逐漸下降。根據地勢可分為四個大的階梯:

1.地勢第一階梯為橫亙於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高山、冰川林立,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2.地勢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往北跨越昆侖山和祁連山脈,往東越過橫斷山脈。其地勢顯著下降,大部分平均海拔1000—2000米,局部地區在5000米以下。在此階梯上,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代表,比如著名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吐魯番盆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最低處的海拔為-155米,是中國陸地上的最低點。

3.地勢第三階梯從第二階梯往東,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直至海濱,海拔多在500—1000米以下,主要是丘陵、低山和平原交錯分布的地區。

4.地勢的第四階梯從第三階梯再往東直到遼闊的海洋,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其海底是中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較緩。而且島嶼眾多,最大的是台灣島,其次為海南島,第三是崇明島。

中國的山脈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中國山脈多呈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延伸的方向稱做走向),以及西北一東南和南北走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主要包括五條山脈: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三列,主要包括七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阿爾泰山脈

阿爾泰山是典型的斷塊山。它從東南的戈壁到西北的西西伯利亞,跨越中國、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部分領土,長約2000千米。友誼峰是它北部的最高峰,海拔為4374米。從西向東南,山體由寬到狹窄,高度也越來越低。阿爾泰山地處亞洲腹部的幹旱荒漠和幹旱半荒漠地帶,西風環流帶來大西洋水汽,順著額爾齊斯河穀地和哈薩克斯坦齋桑穀地長驅直入,向北受阿爾泰山阻隔,抬升降水。其降水量隨高度的遞增,由西而東遞減,而氣溫則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天山山脈

橫亙於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是地理上一條重要界線,東西綿延約1500千米,是塔裏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的天然界山。天山生物氣候帶皆不相同,北部屬於溫帶荒漠,而南部屬於暖溫帶荒漠,西部的伊犁盆地則屬於溫帶荒漠草原。

天山山地的最大降水帶都是隨季節而上下遷移的。冬季最大降水帶在海拔1500—2000米,夏初開始向上遷移,到七八月份升到海拔5000米的極高山帶。在不到20萬平方千米的山地徑流形成區內,有大小河川200多條,年總徑流量為436億立方米,占新疆河川徑流總量的52%。因此天山山地成為了新疆很多大河的源頭,如伊犁河與塔裏木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