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如此之多的魚以後,林生並未匆忙踏上歸家之路,他反而饒有興致地查看起空間裏那綠油油的麥苗。
僅僅一夜過去,這些麥苗便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生長,已然長到了即將抽穗的高度,甚至有些麥苗已經開始孕育出麥穗。
然而,此時的麥穗尚處於初期階段,裏麵尚未形成飽滿的麥粒。
細細觀察一番之後,林生不禁暗自思忖:“這空間的流速當真不慢啊!
倘若以長出麥穗的速度作為衡量標準,恐怕這裏的流速足有外界的十倍之多。”
要知道,就在昨日,當他將那些麥苗收入空間並種下之時,它們就已經快要結穗了。
如今,小麥既然已經成功結穗,接下來也就到了需要及時澆水灌溉的關鍵時期。
畢竟,如果水分供應不足,小麥不僅難以茁壯成長,更有可能因遭受幹旱之災而逐漸枯萎乃至死亡。
說起澆水灌溉,林生家中位於河邊的田地,基本上都是依靠引水渠來實現的。
在當地,這種引水渠有著一個特別的俗稱——龍口。
至於為何會被稱為龍口,或許對於許多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而言也是個未解之謎,他們並不知曉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意以及這樣稱呼的緣由,但林生對此卻是心知肚明。
之所以要引入河水和地下水,並通過挖掘出的幾個彎道來實現引水灌溉,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獨特的地形以及水流的天然屬性。
在源遠流長的某些曆史文化當中,“龍”一直被視為力量與智慧的象征符號。
因此,人們將這些用於引水的渠道稱作“龍口”,這不單單表達了他們對於大自然強大力量的深深敬畏之情,更是對這項偉大水利工程的高度讚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村子裏那些用來澆灌農田的所謂“龍口”其實隻是一些小型的龍口罷了,其寬度大概僅有半米上下,但長度卻頗為可觀。
幾乎家家戶戶、每畝田地之中都會設有這樣一個龍口,因為倘若缺少了它,便根本無法順利完成對莊稼的有效灌溉作業。
不得不承認,如此這般對於土地資源的運用方式著實造成了極大程度的浪費現象。
但即便如此,在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背景之下,這已然稱得上是相當先進的一種灌溉手段了。
尤其是當遭遇幹旱且降雨量稀少之際,河流中的水量會大幅減少甚至幾近幹涸,此時人們往往就隻能寄希望於老天爺降雨或是依賴地下水資源來維持農業生產所需的基本用水需求了。
說起來啊,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利用地下水來澆灌農田。
然而,想要取用地下水可沒那麼簡單,得用上抽水泵才行,而這抽水泵又得靠電力驅動。
所以呢,用電加上抽水泵來灌溉農田可不是免費的哦,這可是一筆開銷!
如今,家家戶戶的經濟狀況都不太好,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能不花這筆錢去用抽水泵和地下水灌溉那自然是盡量不去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