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 現代策劃教育的未來時空(1 / 3)

偉大的發現都是概念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引起的差錯結出的成果。

——芒德勃羅(Mendelbrot)

一個名叫“谘詢”的西方概念到東方去旅行,通過海關時它的護照被錯蓋了“策劃”的戳記,這個名叫“谘詢”的概念就化身融入東方策劃結出一顆叫“現代策劃”的果實。

認知正是從我們自我關係中的巨大的無知的冰山上湧現(emergence)和自組織(autoorganisation)出來的。未知在開始不僅是外來的“谘詢”,它尤其是我們自身的“策劃”。因此,我們看到認識怎樣既以外在的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分離為條件,又以內在的與我們自身的分離為條件。西方講程序,東方談策略,程序的好處明顯是很大的經濟性,策略的優點在於總能靈活地對事態的發展進行修訂。“谘詢”與“策劃”坐在長城下弈了一局圍棋後,認識到每一個行棋步驟都是一個博弈,於是他們握手言歡,創新了現代策劃學。

將策劃學課程分為東方和西方兩種範式各自表述,並非是要割裂它們,隻是我們將課程自身作為研究領域的一種教育曆史觀。在分裂的課程中以便我們揭示曆史,但曆史絕不是被視為必須記憶的一係列事件,而是作為了解過去和現在以及通向未來的機會。

策劃課程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要建立起科學的“現代策劃學”體係,創造一種全球化背景下的嶄新的公共話語。現代策劃學應當是活力四射、瞬息萬變的課程圖景。策劃,作為後現代世界中的核心課程,必須嚴謹地研究課程哲學的全球化理解和教育的社會目標所必須體現的民族複興的渴望。

在以往的許多課程中,把那些需要根源性的本體論認知才能解決的問題和那些需要技術性認知才能得以解決的問題混淆起來了。甚至漸漸地把課程選擇單一地引向技術性研究領域,這是教育上的“技術謬誤”。傳統的課程發展關注泰勒原理,泰勒的四個基本問題統治教育界半個多世紀,但是人們都忽視了泰勒一項曆時八年的課程研究,這項研究為後現代課程提供了洞察課程發展的機會,但是教育界與之擦肩而過,相互陌路50年。泰勒認為:“八年研究收集了關於學生生活所有方麵的資料,它表明課程所關注的範圍要遠遠超過教給學生的事實性知識,在體現個體中心課程價值方麵,它也表現出進步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即生存能力……通過這種方法,課程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Marsh和Willis,1999)。策劃學從人文教育和本體論闡發開始,正是要打破傳統課程的格局。

策劃學課程或許是個萬花筒,它始終在轉換視角來反映多彩的生活願景,解釋宏大敘事,創造生態的可持續性,發現美學的清醒意識,生成未曆之史的觀點,以及最終在教學曆程中體驗希望的解釋學過程,為走向嶄新的理解模式提供窗口。或按今天時新的話叫: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教育是深受環境意識和內心體驗意識影響的人類活動之一。自然風景可以塑造心靈風景,策劃的隱喻思維反饋出這樣的心靈風景。教育促進人們的進步,其本質是心靈的進步。策劃的存在是使生活藝術化的需要,藝術是為了精神的純真,音樂是為了情感的抒發。策劃如同音樂、繪畫、雕塑、詩歌一樣是人類表達自身體驗與內心情感的最高形式。

在2008年5月,蘇州策劃師年會上,曹曉峰提出策劃的“事件”說,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事件”隻有在與主體的遭遇中才能獲得策劃意義。在與主體的遭遇中,知識在每一個新的情境中都被不斷地解構和建構,那些智慧的建構就成為策劃。東方和西方在策劃觀上同樣都關注“事件”與心靈的碰撞,不存在性質上的割裂,隻有曆史本體論上的差異,但又是互補的。古代中國的《易經》就呈現給我們這樣的圖景,世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多元統一體,而不是為了獲得控製權和特權而相互競爭的一係列對立的碎片。現代策劃學就是要貫通東西,用公共的話語去激勵智慧心靈的解放。一幅畫被鎖在陰暗的儲藏室裏永遠不會成為藝術品,一個心智隻有生成策劃才能釋放它的創造力。現代策劃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對於心智的束縛。從這個意義上說策劃教育就是描述意識現象的方法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