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謎一樣的離世(1 / 1)

晚年的康熙身體一直不太好。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時候,康熙的右手突然不聽使喚,但他怕內侍擅權,因此不讓人代筆。無奈之下,康熙隻好試著用左手批折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冬天,康熙得了一場大病,兩個腳腫得厲害,連站都站不起來。

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胤礽二度被廢以後,康熙不願意再提關於立儲的任何事情,如果有大臣敢於在康熙麵前提到此事,康熙往往會勃然大怒,導致萬分嚴重的後果。康熙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康熙不願意看見這些皇子們重複胤礽當太子時的骨肉相殘;第二個原因是,康熙怕立了太子之後會威脅到自己對於皇權的統治和自身的安全。立儲之事弄得康熙晚年愁悶不堪,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致使康熙有很多本想辦的事情都沒有精力再去繼續完成。

但是,不立儲的話同樣有很大的弊端,阿哥們決不會因為不立太子而停止爭奪,隻不過因為沒有明確的敵人而相互收斂一點而已。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臣們為了國家大計,集體請願,要求立儲。康熙也知道此事決非小可,隻好用緩兵之計,他借口當年太子胤礽的儀製逾規,下令重新製定太子儀製,但等群臣製定好了過後,卻又沒了動靜。

康熙當然知道不立儲可能會給整個帝國帶來災難,但康熙一向自信身體狀況良好。況且即使那一天來臨了,他自信也能在最後一刻宣布繼承人選。但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天真到來的時候,康熙似乎並沒有做好準備,而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迷案。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我偶然染上了風寒,今天已經出汗了。從初十到十五日這段時間靜養齋戒,所有的奏章,不必啟奏給我”。

但是從初七到十三日,不到一周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康熙的死因一時成為謎團。但更引起人們關注的,是康熙的繼任人問題。雖然最後四阿哥胤禛成功登基,坐穩了皇位,但在康熙死後,民間即傳聞:康熙本來想傳位給皇十四子胤,康熙生病時,四阿哥胤禛“進了一碗參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胤禛就登了位。說是雍正帝陰謀將乃父毒死。還有人說,康熙帝死後,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使雍正順理成章地登基。更加令人生疑的事,是雍正五年(1726),胤禛借口將隆科多囚禁而死,隆科多是康熙死前少數在場的大臣,是不是為了殺人滅口?種種謎團,使人不得而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雍正是康熙的合法繼承人。因為有種種跡象可以證明,康熙欲傳位給四子胤禛。一是在康熙晚年,很多皇子都遭其猜忌,唯有胤禛在康熙病重期間,仍被委以重任。如十一月九日,康熙命胤禛齋戒代行南郊大祀禮。十三日改派鎮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而讓胤禛三次進宮。詳情雖無人所知,但此舉在齋戒期間是非同尋常的,充分說明了康熙對胤禛的信任。二是據《清聖祖實錄》所記,康熙臨終那天,曾召集皇三子允祉和隆科多近前,說:“皇四子人品貴重,能夠深刻的了解到我的心意想法和辛苦,他一定能夠繼承皇帝的基業大統,即皇帝位。”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誌綱要》裏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雍正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麵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

康熙最終撒手人寰,走完了他人生最後一段路程。至於之後的大清王朝會發生什麼事情,已經不是往日雄才大略的他所能掌控的了。

回顧康熙波瀾起伏的一生,我們看見他幼年登基,繼而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後的扶持和嗬護下,在凶險的環境中穩固了皇位,擊敗鼇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肅清漠北。在後來的統治下,整個帝國國泰民安,其個人所留下的種種功績,足以讓他在青史中留名而彪炳千古。作為封建時代的帝王,康熙一生始終能夠以勤勉治國來自我期許,綜觀其一生,的確稱得上是中國曆史上難得一見的英明統治者。

胤禛(後稱雍正)即位後,大臣們給康熙上諡號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擬廟號為“聖祖”。至此,大清帝國的一個時代結束,而下一個時代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