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寫在前麵(1 / 1)

李師東

這是一本品味人生的書。作者品評的八位女性,均在上個世紀留下過深刻的人生印記。她們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姿態和生存際遇,仍讓今天的我們縈懷於心。順著作者的筆觸,品讀她們的命運和人生,竟會是如此的苦澀而又溫馨,仿佛有千愁百結,欲罷不能。

是的,對於她們,我們並不陌生。在這八位女性中,其作品還在被我們熱讀,如張愛玲;其命運仍讓我們苦歎,如蕭紅;其風韻依舊溫潤如玉,如胡蝶;其魅力已然漸就神奇,如林徽因……她們沒有走遠,恍如近在咫尺。她們曾經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光亮,又是那麼的苦難深重,那麼的頑強堅韌。她們代表著一個世紀的生命記憶,這記憶固化成一種情結,在不時扯動我們纖細的神經。遙想她們,她們正與我們同在:生存的場景轉換了,生活裏的諸多細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生所應承接的歡欣、所應經受的磨難,是如此的明晰可鑒,又是如此的相似相同。命運仿佛就是一種魔力,操控著人生不同的苦樂悲喜,我們隻能對人生作出一己固有的執著,餘下的,惟有慨歎而已。

本書的作者,作為一位女性、一位詩人,她在麵對這些風華絕代的人物所呈現出的人生遭遇和命運情形時,一定是百感交集,心緒難寧。一個偶然的機緣,讓作者得以走近這些人物,能悉心體察她們、理解她們。作者情不自禁地走進了她們的世界,走進了她們的生存。作者知道所要承擔的會是一份艱辛的工作,但是她義無反顧。就因為她是一位曾經頗有詩名的詩人,也是一位備受生活磨礪的女性。同為女人,作者可以很自在地走近這些人物的內心,會細心體解她們生活的幽微細密之處。同時,不同的人物命運在作者的麵前依次展開,也會讓作者獲得自己個人獨立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具有強烈詩人氣質的女性。作為詩人所特有的敏感真純和高蹈超邁的氣質,能夠幫助作者站在個人特定的角度和一定的認知高度上,去把握、審視筆下這些人物和她們的命運。從而,作者在感同身受中對八位女性的人生的關切和領悟,就有了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意趣。

在書裏,作者認為張愛玲的一生,是在為一場奢華傾其所有,她的文字,“把讀者的心鑿成一眼枯井,又讓眼裏慢慢地浮起一顆冰涼的淚珠”,“她麵對人生的浮世的悲哀和虛無,借助文字的力量,言說著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曆史讖語,仿若在陰陽交界的邊緣上洗劫眾人的靈魂,那種刻骨和透徹,像夢囈一樣使人驚栗”;蕭紅“在苦難中與世界彼此相知”,是一個“想要讓生命的光線淋漓盡致地射透蕭瑟命運的女子”;她入木三分地指出:阮玲玉的自殺,從表象上看是由男人引起,究其內裏,在於“自身的精神封閉和心理弱勢”:“並不是因為她的性別或是她的生計,而是她的心理生存能力的缺失。正是這種缺失,把她帶入了自己很難走出的一種心理生存困境。”而對於詩意的陸小曼,作者深摯而悲婉地寫到:“隻是因為一種放任,她對愛情一念之間的一種放任,她一輩子都為此在付代價。付了,還不夠償還,可見作為女子的不幸。”她是這樣由衷地激賞潘玉良:“風雨磨難中,是一個弱者在堅強和容忍中的坦然和微笑。一種叫執著和堅韌的東西大如珠玉,細如霧靄,流動在她的一生之中。她自強不息的剛性氣質霰彈如雹似梨花沐雨一般,供今天的女人們享用。”在這本書裏,隨時閃現著這樣獨到而精準的睿智感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品味人生的良苦用心。

古人說,知人論世。這是一種姿態;佛在說,逢苦不憂。這是一種境地。他們都是在對人生說話。我在想,我們品味他人,其實也是在品味我們自己;而我們讀解著人生,人生又何嚐不在讀解著我們。是啊,除了佛,我們誰能比人生更高明?

好在一切都是人生,一切都是日子。我們不可能高明,但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