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節 餘波仍在湧動(1 / 1)

辛亥革命失敗了,這是曆史性的悲劇。

煙台首義的主要革命黨人並非人人當了烈士,有的活了下來,但卻很少與“北洋餘孽”同流合汙的。他們即使消沉,也要潔身自好,盡可能地做一些好事。

那位創辦“東牟公學”的革命元老謝鴻燾,在袁世凱複辟後,被迫轉入地下,麵對秋風落葉的大明湖發出“處世皆夢幻,風塵何仆仆”的感歎。一生鬱鬱寡歡,常借琵琶抒發憂心愁腸,留下了“坎坷悲伏櫪,愴懷憂家園”的詩句,在1954年於蘇州病逝,終年81歲。

在《渤海日報》擔任主筆的李鳳梧,在袁世凱竊國後遭到“通緝”,他幾經周折,始得脫險去大連秘密活動。袁世凱死後仍舊不肯與北洋軍閥合作,專門從事慈善活動,主持煙台廣仁堂多年,1922年,煙台益文中學的大批愛國學生遭到校方開除,流落街頭無所依。李鳳梧立即發起成立先誌中學,將這批學生全部收留。

晚年貧苦不堪,但誌節猶存,始終與老一輩民主革命誌士保持著聯係,為世人所敬仰。1937年因病去世,終年62歲。

孫丹林倒是當了北洋政府的官,位居內務次長、內務總長。不過他有時也會做好事。

1922年10月,他在內務總長任上,黎元洪突然召開緊急會議,擬逮捕40餘名共產黨員,展示出名單來,首位就是宣傳“未來的世界必是赤旗世界”的李大釗。眾閣員均不言語,唯獨孫丹林堅決反對。黎元洪問:“維護治安秩序權歸內務部,何以對此有異議?”孫丹林答道:“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乃人民之特權,各國之通例,研究共產主義即刷新政治之貪汙黑暗,實現人民生活自由。他們研究改良進步等,於國於民皆有裨益,何必取締?”黎元洪又問:

“若有擾亂秩序,誰負其責?”孫丹林便說:“我以身家性命負完全責任。黎元洪這才當場批示”緩辦“二字。散會之後,孫丹林立即密告李大釗,建議:暫緩活動”,並囑同誌暫避。

孫丹林當然不是共產黨人,可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不能不影響著他的行動。使他不會為虎作倀。

隨著北洋軍閥統治的確立,煙台也漸次走向了沉寂……

辛亥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失敗了,但是它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雖說趕跑了皇帝不等於革命成功,但卻是重大的曆史功績。煙台的辛亥革命同樣是重大的曆史貢獻,它在山東是曆史的“號炮”,山東首義就發生在煙台。所謂“煙台得風氣之先”,“先”就先在這裏。辛亥革命勃發出來的革命精神既彪炳著煙台人的革命傳統,又積累著豐厚的革命經驗,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諸多的革命烈士,他們崇高的奉獻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煙台人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