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水具有澄澈的特性。“水靜則明”,將混濁之水盛進容器,待其中的泥沙等雜質完全沉澱後,水就會恢複其清澈透明的本性。這種自我淨化、追求明潔的能力,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一位哲學家曾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果自我放縱,疏於自律,就會像沉渣泛起的濁水那樣,思想受到玷汙,心境滋生瑕疵,為功名利祿所困,進而喪失做人的底線,走向危險的境地,這樣的人自然難以獲得成功機會的青睞。
李真曾經是河北省的一位幹部,在張家口市油漆廠工作過,後來經過幾次調任,他的事業步步高升,成為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的一位秘書,後來又升任為河北省國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局長。
這樣一位從基層走上來的年輕幹部,開始時廉潔奉公,痛恨對官員送禮的行為,夢想自己成為焦裕祿式的好幹部。
但是,擔任領導職務後,他的私欲卻開始極度膨脹,利用職權大肆收受賄賂、聚斂錢財。2003年10月9日,他被終審判處死刑。
一個曾經夢想成為焦裕祿式幹部的人,最終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道路?
在李真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喬雲華對他進行了采訪,深入了解了他的心路曆程。
當時李真擔任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的一位秘書,從基層上升到秘書,他本分地做著自己的工作。
當聽到某人受賄時他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他覺得:權力來之不易,要為群眾辦事才行,麵對受賄,怎能沒有一點自製力呢?
而且在看了電影《焦裕祿》後,李真更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一定要做個像焦裕祿這樣優秀的幹部。
在采訪中,他這樣說道:
“為了那個焦裕祿式縣委書記的夢,那時我幹起工作來,也真是不要命。有一次累得暈倒在自家的衛生間裏。那個時候也無所謂星期天,也不講報酬,反正就知道悶著頭工作。”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信念被動搖了,他的自製力開始逐步讓位於對權力的迷戀。他說:
“現在細細想來,我的問題的發生就是從貪權開始的。我覺得給副省長做秘書不如給省長做秘書好,給省長做秘書不如給省委書記做秘書風光。等真的給省委書記做了秘書後,又感覺不如有實權好。等到了省國稅局做了局長,感覺弄個省部級幹部幹幹更好。人一旦迷上權力,信念就容易發生動搖,腐敗也就開始了……”
李真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固然原因很多,但與他隨著權力的增長自製自律能力下降有莫大的關係。
自製自律是一切美德的基石。
英國19世紀著名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他撰寫的《品格的力量》一書中,向人們介紹了作家瓦特·科斯特的故事。這位作家一生貧窮,為了照顧親友、醫治疾病欠下了大筆債務,寫好的書稿也不能出版,幾乎到了傾家蕩產的邊緣。這時有朋友介紹說,如果能以你的筆為富商服務,就能夠得到足夠的錢還債,科斯特回答得很幹脆:“不需要。我的右手將努力工作,以償還這一切。”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還說,“我可以失去其他的東西,但起碼不要玷汙清白的名聲”。於是,他一如既往地埋頭寫作,把所得都用於還債。在他看來,家境的窘迫、生活的艱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自己的信念,沒有了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一個正直、高尚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失去自律,不能為金錢踐踏了自己做人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