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係列艱難的改革與抉擇,鋼鐵廠的局勢似乎暫時穩定了下來。生產線上的工人重新投入了熱火朝天的工作,研發部門也持續改進“未來鋼”的技術性能。然而,李海深知,眼前的寧靜隻是暴風雨前的短暫平靜,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他開始著手為鋼鐵廠未來的長遠發展鋪設道路。
李海在分析市場時發現,國際鋼鐵市場正經曆著一場變革。多國開始加強綠色環保政策,傳統高耗能、高汙染的鋼鐵產品正逐漸被淘汰。而“未來鋼”的技術優勢恰好契合了這一趨勢,這意味著鋼鐵廠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國際市場的競爭比國內更加激烈。來自其他國家的鋼鐵企業早已布局多年,它們擁有成熟的銷售網絡和穩定的客戶資源。李海知道,要想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他決定親自帶領團隊,拜訪國際市場中的潛在客戶,與他們深入洽談,同時研究國際貿易政策和關稅壁壘,以製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在一次國際貿易展會上,李海首次公開展示了“未來鋼”的性能與技術優勢。這一展示引起了不少國際客戶的興趣,特別是幾家知名的汽車製造商和建築公司。他們希望能與鋼鐵廠合作,共同開發適用於特殊場景的定製化鋼材。
然而,就在談判即將達成之際,一家國際競爭對手突然介入,試圖用低價策略搶奪合作機會。這讓李海陷入兩難:如果選擇跟進低價策略,鋼鐵廠將麵臨資金鏈緊張的風險;但如果堅持高質量和高價格,可能會失去這些潛在客戶。
最終,李海選擇了“價值合作”的策略。他向客戶展示了“未來鋼”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綜合成本優勢,並承諾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憑借真誠和專業,李海成功贏得了部分客戶的信任,為鋼鐵廠邁向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就在李海全力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鋼鐵廠內部的潛伏危機開始浮出水麵。一些反對改革的老員工仍然對新製度心懷不滿,他們不僅在工作中敷衍了事,還試圖煽動更多工人加入他們的陣營,給管理層製造麻煩。
其中,負責物流部門的老員工張誌國成為了這場內部動蕩的領頭人。他認為,李海的改革雖然表麵上帶來了技術突破,但實質上損害了普通工人的利益。張誌國甚至聯合了一些地方勢力,企圖通過外部施壓迫使李海讓步。
李海意識到,如果不及時化解這場危機,廠區的穩定將再次麵臨威脅。他決定親自與張誌國對話,了解他的真實訴求。在這次談話中,李海表現得極為耐心和坦誠。他向張誌國說明了改革的長期目標,以及如何通過培訓和激勵計劃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在新局麵中受益。
盡管張誌國的態度有所緩和,但他仍然抱有疑慮。李海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主動讓張誌國參與到廠區的管理改革中,讓他成為工人利益的代表,同時也讓他感受到改革的實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