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出生在北方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個村子被四周的群山所包圍,地勢崎嶇,遠離塵世喧囂。四季分明的氣候讓這裏的土地適合耕種,但也因為交通不便,經濟的閉塞使得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村子裏的人們幾乎都靠著一塊塊貧瘠的土地和過度勞作維持生計。每年冬季,村裏的大雪讓所有的田地都被覆蓋,村民們隻能依靠春夏秋季的農作物度過漫長的寒冬。
李海的家境極為貧困。父親李建國是村裏為數不多的壯年勞動力之一,幾乎整年都在田地裏辛苦耕作,身體日漸勞累。母親王秀芳溫柔善良,承擔著家務和照顧李海以及妹妹李小蘭的重擔。李海自小就知道,家裏的生活並不富裕,盡管如此,他的父母總是力求讓他和妹妹過得好些。每年,父母都會用幾乎所有的積蓄讓李海讀書,盡管有時家裏連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都沒有著落。
李海雖然從小就過著貧困的生活,但他有著一顆向往知識和更好生活的心。他常常在小屋裏點亮昏暗的油燈,挑燈夜讀,盡管紙張已經泛黃,書本的角落磨損,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求學之路。對於李海來說,書本就是一扇通向外麵世界的窗戶,他相信,知識是打破貧困的鑰匙,隻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打破這無盡的貧困循環,獲得更廣闊的未來。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他。李海十五歲那年,父親因過度勞作和年紀漸大,突然患上了重病,幾乎無法下地幹活。疾病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李海的母親為了節省醫藥費,不得不忍痛讓李海放棄學業,開始在家裏幫忙勞作。然而,村裏實在缺少可以為李海提供良好工作機會的地方,田地的收成也年年不佳,生活的重擔讓李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
那一年,家裏冬季的糧食幾乎耗盡,父親的病情也沒有得到好的治療,李海的母親開始變得愁眉苦臉,甚至有些許的消沉。村裏的長輩們紛紛勸說李建國:“不如把家裏的一些東西賣了,治治病,家裏也能過得好些。”然而李建國知道,賣掉家裏的東西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可能讓家中陷入更深的困境,他無奈地歎了口氣:“我們這些老百姓,活得真是艱難啊。”
李海站在門口,看著父親黯淡的麵容和母親因勞累而日漸蒼老的臉龐,他突然意識到,若不采取行動,家裏便真的沒有希望了。他不再忍受眼前的困境,心中暗自發誓:“我要改變這一切,我要讓父母過上更好的日子,哪怕是冒著風險,我也要去做一件能改變我們命運的事情。”
那時的李海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學業已經停滯,家裏也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他重新振作。他想到的一條路就是:離開這片貧瘠的土地,去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掙得更多的收入來為家裏減輕負擔。
有一天,村裏的一位老鄉回來了。他曾經外出打工多年,最近又回到村裏。李海聽說他在城市裏找到了一份在鋼鐵廠工作的機會,每月的工資不菲,而且條件也不錯。這對李海來說無疑是一個天賜的機會。他得知後,立刻去找那位老鄉,想了解更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