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隻要你堅持,你就一定能到達你想要的高度。
在韓國留學的日子
對於一個留學生來說,語言關是第一個需要通過的關卡。胡清平初到韓國的時候,韓語學得還不是很好,所以他就盡量選學一些用英語講課的課程來上。有時候因為語言的障礙,課程內容理解得不透徹,他就想辦法去網上找一些中文的課件來學習。胡清平坦言道:“怎麼樣去查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並為自己所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他也講到跟室友的一些交流,有時候理解能力比語言能力更為重要。溝通的方式不僅僅隻有語言,隻要理解對方的意思,就可以聊得很深,去表達一些自己內心的想法。
不管是在理工學院還是首爾大學,胡清平都多次獲得獎學金。對於一個學生來說,特別是在異國他鄉的海外留學生,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對自身的肯定。在生活方麵,除了獎學金的補貼,胡清平也刷過盤子,發過傳單。他說:“每個留學生都應該體驗一下打工生活,打工真的是很鍛煉能力的。”打工是一種積累經驗的好方式,能讓人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去切身感受他國的動脈。在國外,要生存,要學習,就要增加對國外文化的了解,盡快地融入當地,胡清平在這些方麵都做得很好。
提到實驗室,胡清平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當時正值實驗室改建,來了一個比較知名的韓裔美國教授,自己就有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跟著教授學習。胡清平說道:“人總是要嚐試多學一些新的東西,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在實驗室裏,每天接觸的,都是自己要學習的東西,不管是生物芯片還是醫學、化學方麵的知識,他都努力去學習掌握。他常常要在實驗室待到淩晨兩三點鍾,有時候實在太累了,就幹脆睡在實驗室了。所以,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驗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實驗失敗了,就重新來過,往往失敗之後的成功來得更有價值。
理工印象
說到理工,胡清平說的第一個詞就是“懷念”。“我們都曾年輕過,大學的時光總會給人留下許多美好的青春記憶。那時候,在宿舍樓下有一家小型的修理店,是一對夫妻開的。因為從小就覺得自己動手能力不錯,學的又是機械設計製造專業,所以經常和室友們去店裏修修小東西,因此和那對夫妻混得挺熟,這樣的回憶,感覺很快樂。”他還說,“圖書館真的是個好去處,不管哪方麵的書,總會去翻一翻,收獲的是知識,更是一種心境。遇到挫折,也不用害怕,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它會回報你更有價值的東西,叫做成長。”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夢想,就勇敢地走出去,這就是胡清平。
采寫:方豔紅 褚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