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為官施政忠字當頭(2)(3 / 3)

在曾國藩的心目中,中國自古以禮教治國,不問遭遇如何的變故,而聖賢的書不可不讀,聖賢的遺教不可不守;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不可不繼續發揚光大,萬世流傳。因此,曾國藩的所謂”以禮自治“的目的,就是呼籲封建統治階級,認清”四方多難,綱紀紊亂“的形勢,”謹守準繩,互相規勸“.曾氏鼓吹封建主義的自我犧牲精神,強調”克己複禮“,甚至在必要時去”捐生“賣命,從而動員和團結封建地主階級一致行動起來,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和封建綱常名教,挽救清王朝的危亡。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完成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業,成為清末統治集團中的核心人物,被一些人頂禮膜拜,推崇為一代”聖賢“、”萬世之師表“,他的這套”以禮自治“和”以禮治人“政治主張的成功及其實際效果的產生,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在這種”禮治“觀念的促使下,他以”禮“勸說、動員和吸引封建官僚士大夫以軍旅為職業,與農民起義軍為敵;他以”禮“要求、鼓勵和誘導他的子弟、他的部屬,去維護傳統的儒家文化,維護封建專製製度,維護滿清統治,並不惜以死效忠。

與此同時,曾國藩的所謂”以禮治人“,就是企圖把人民群眾的一言一行納入地主階級”禮治“的軌道,使”人人納入規範之中“.他認為,滿清政府之所以腐敗,封建統治之所以江河日下,日益應付不了新形勢的發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風暴之所以席卷大半個中國;外患之所以紛至遝來,一發不可收拾,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民心目中”禮“的觀念淡薄,固有的封建倫理和社會秩序紊亂倒置。因而,他在書信和日記中都反複談論到這個問題。他明確認為,”方今四方多難,綱紀紊亂“,要維護成法,就必須崇尚”人治“;要做到”以禮治人“,就必須以孔孟宣揚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基本準繩,去教育和感化人們的心靈,使之聽命於封建統治者的束縛和驅使。曾國藩公開宣稱:如人們穿鞋、戴帽”不可倒置“一樣,”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製度和禮教綱常,也”不可倒置“,不可越離,必須嚴格遵守。他認為,封建的仁義道德是自古之變之常徑。他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仁義不明則亦無謂道。“由此可見,曾國藩”以禮治人“的目的,就是要封建統治者團結一致,”辟異端“,正人心,不許人民犯上作亂,強迫人民俯首就範。

可見,曾國藩之所以與太平天國為敵,從實質上就是由於他受儒家思想濡染最深,他的頭腦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超越了一切。因此,他要為維護滿清統治而戰,為維護中國傳統文化而戰。

另一方麵,他又十分強調當官愛民,而愛民思想本身又是儒家”禮治“”仁義“思想的淵藪。

曾國藩的愛民思想應該說得益於他受的儒家文化的影響。愛民就要”養民“,使百姓努力生產,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他關心民眾,獎勵生產,他治家注意耕讀二字,治世注意教養二字,皆有深意。他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

吾所過之處,千裏蕭條,民不聊生。當亂世,處大位,而為軍民之司令者,殆人生不幸耳。弟信雲:”英氣為之一阻“,若兄則不特氣阻而已,直覺無處不痛心,無日不懼禍也。

曾國藩認為,理想而又稱職的政治家應具有以下品格:

一是責任。就責任方麵而言:無論為人君,為督撫,為州縣之官,均負領導社會,轉移風氣,培養人才之責任,這在曾國藩的”應詔陳言疏“中固可知之,於其所作之”原才篇“中更可知之。他嚐致官文書雲:”弟與閣下均居崇高之地,總以維持風氣為先務。“亦足見曾國藩理想中之政治家當負有維持風氣之責任。

二是道德。就道德方麵言:欲領導社會,轉移風氣,必當律己以嚴,以身作則。此於曾國藩之”應詔陳言疏“中既可知之,於其所作之”原才篇“中更可知之,其複李希庵函雲:”今天下大亂,人人皆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者焉。吾輩當自立準繩,自為守之,共約同誌者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耳!“足見曾國藩理想中的政治家應當具備律已以嚴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