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撫萬民、明庶物,外鎮四夷諸侯,內使卿大夫各盡職務”。悠悠中華兩千年封建曆史,大大小小的宰相不計其數。
宰相一職在曆代有不同的稱呼。先秦時稱為相邦,簡稱相,是戰國時百官中最高者。秦統一中國後,設有中樞、地方、軍事三部分官製,中樞官製是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九卿等,丞相為百官之長,分為左右,又稱相國、大丞相等。西漢設官大體沿用秦朝,對官員頒以印綬,定出品秩,但漢武帝時以“大將軍”執掌朝政實權,丞相逐漸失掉實權;東漢不設丞相,由尚書令掌握實權,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與太尉、司守共議國家大政。三國時魏設中書省,中書監、令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蜀漢設丞相;孫吳相繼置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相當於宰相。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宰相無定員、無定名,也無定職,有丞相、司徒、相國、中書監令等多種名稱,但真正總攬大權的,都必須加上“錄尚書事”稱號。
宰相從春秋時代開始產生,到秦朝建立正式確立,等到皇帝下台,宰相當然也就沒有了,可謂與封建社會相始終。他們個人命運的悲喜牽動著時代的脈搏,與王朝的興衰更替緊密相聯。
宰相在曆史政治舞台上幾乎是一身係天下之安危。他們有的才幹超群,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識平庸,無幾多之建樹;有的清風兩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賣官鬻爵,興一朝之濁浪;有的直言敢諫,置項上人首於度外;有的阿諛逢迎,保頭頂烏紗以苟生;有的百代遺臭,有的萬世流芳。
宰相這一階層的人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麵,他們是“學而優則仕”的代表,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有著強烈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另一方麵,他們崇尚的道德與殘酷的現實大相徑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們必須學會隱藏自己。宰相們與其說是為國服務,不如說是為皇帝效勞。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使他不可能保持獨立的人格。他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須“枉顧左右而言它”;他既是帝師,又是奴仆;既為虎作倀,棄道德如敝屣,又小心翼翼,稍一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壇上的犧牲品。
風雲變幻,朝代興替,本書精選了曆代宰相100位,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張之洞。100位名相,100段永世鮮活感人的傳奇……按朝代順序編排,雖不能反映曆代宰相的全貌,但讀者可通過本書窺一斑而思見全貌。編寫這本書,使讀者一睹昔日帝國的輝煌與破敗,活現良宰賢相與佞臣奸相之真容,以彰其形、其誌、其人,同時更為了以史為鑒,以古人舊事為鑒,為我們今日的修身明誌與施展抱負起到一定的借鑒、啟示作用。
由於編者能力及對曆史史料掌握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