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的冬天,守製期滿的王廷公回到了京城,從崇禎元年的三月奉旨為儒門學子創編活動身手的拳術至今,時間已過去了十六個年頭,帶著這一整套經王廷公多年心血創編而成的拳法,見到了又是三年未見麵的崇禎帝,王廷公將這套依儒家文化以禮為先,中正無偏,剛柔內含的五路拳法給崇禎帝演示了一遍,並將這套拳法從啟蒙入手到層級可升到遞級神明的整個練習過程詳細的給崇禎帝做了說明,然而這時的崇禎帝已然沒有了登基之初要重振大明江山的雄心。十幾年過去了,當初要用儒術治理天下的崇禎皇帝麵對的是朝堂上已無人可用的局麵,朝堂上正直的大臣們被躲在陰暗角落裏的奸臣們陷害的幾無一人,正直的讀書人寧願耕讀於家屋地頭也不敢走上求取功名的仕途之路。朝廷上多年來的派性分爭是的為治理天下而設的朝堂成了殺場,成了殺場的朝堂成了正直的讀書人望而怯步的地方,十幾年來,大明王朝的天下已亂到了收拾不了的場麵。滿清人在關外經二十多年的鬧騰已到了要稱帝的地步,李自成經十幾年的東奔西闖也在陝西要稱王。這天下能容得下幾個帝王在這裏折騰,朱家天下真正到了大廈要傾的地步。原先要用儒術治理天下的崇禎帝早已是心灰意冷萬念俱空。培養人才需要時間,沒有時間在這大廈將傾之時培育人才的大明江山到了令人絕望的地步。

垂頭喪氣的崇禎帝在看過王廷演練這套為儒門學子創編的這套拳法後,感歎王廷多年的辛苦終於有了結果。看王廷手分陰陽,身似螺旋勢飛揚,將自家祖傳的武藝身法融彙其中。手是降龍掌,這降龍掌又稱自然掌,為佛家秘傳之技,拳是伏虎拳隻在練者下功夫,此拳為道家所秘傳。知道王廷還沒有為這套創成的拳法命名時,正好君臣二人漫步到了宮中的太極殿前,易有太極,這是儒家的經典,就用這太極一詞命名這套拳法。此拳法起初是為儒門學子在課讀之餘體練身體而創,名為太極,正好讓讀書人時刻牢記。拳者,武也,言拳而不言武,是對讀書人的尊重。而這太極殿正是王廷公十幾年前初封鎮國公,總領皇家內侍衛時,為了亂局之中崇禎帝的人身安全在宮中宿衛的地方。此事是放在明皇朝二百多年的曆代帝王們中間從沒有過的殊榮,命此套拳法為太極拳,不光是此拳包含了太極陰陽之理,剛柔之極,更是對王廷一片耿耿忠心的讚揚,用儒術治理天下的崇禎帝,老天沒有給他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心中所願,更沒有時間看到經王庭公多年苦心研創的這套拳法對後世帶來的影響。

預感到天下大勢已去的崇禎帝,對多年來王庭公對朱家王朝的耿耿忠心崇禎帝是心知肚明。當從王廷這裏得知福王遇害後小福王朱由鬆在王廷家裏避難生活的還可以時,正在著手準備後事的崇禎帝想到了自己的身後事,太子隨自身為朱家江山陪葬這是應該應份的事情,這是不用多言的事情,隻是二兒子和三兒子兩個幼子同為這江山送命實是可憐,而自己將來身後到了清明時節燒上三炷香的人也沒有實在淒涼。年幼無知的兩位皇子為這朱家江山陪葬實為可憐惜,知王廷對朱明王朝一片忠心的崇禎帝隨即決定讓兩位皇子隨王廷到民間去尋一條生路,等其長大成人後再告訴他們實情,清明時節讓他們為自己燒上三炷香,接續朱家香火,想法已定的崇禎帝在這已到來的除夕夜與王廷說白了自己的內心話。

自覺的大明王朝國運到頭,氣數已盡的崇禎帝自登基之日起,無一時不在為天下事操心,然而千瘡百孔的大明朝雖經多方經營,卻還是擺脫不了倒塌的命運。帝王的命運自然是和江山永遠係在一起的,望王廷看在兩人多年的君臣情分上,將兩個孩子帶到民間養育成人,隱姓埋名做一個老百姓去吧。這江山就要易主,日後切記不可提及前朝之事,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臘月三十半夜交子時分的風雪交加之夜,在事先備好的驢車上安頓好兩位皇子後,王廷趕著這輛驢車一路出正陽門向南,在京城百姓人家零星響起的炮竹聲中回到了家鄉。後來鄉野之人論起當年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在十七位勇士的護衛下從洛陽過了龍門渡到京城登上了帝位坐了十七年江山,這事是老天早已定好的天數,不是那一個人能改變了的事情。

回到家鄉的王廷回首往事,歎息不已,十七年前信王朱由檢於危難之中入主朝綱繼位大統力挽倒懸的大明帝國於危難之中雄心初起,英氣勃發,自己懷著對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披堅執銳,掃蕩群氛,扶佐信王成就了一代帝業,十幾年來,為了一代帝王要用儒術治理天下的夢想早日實現,為了天下讀書人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自身越天山,入昆侖曆盡人間險難,無奈這江山眼見的要易主,心中無限的憂傷,自古以來,得人心者得天下,該去的就隨他去吧。

陳王廷的家鄉懷慶府,地處河南省的西北部,北依太行,西緣王屋,南部隔黃河與邙山遙相呼應,濟水、沁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三山環抱,兩水橫流的古懷慶府自古以來物產豐饒,人傑地靈。地理上北連上黨,南迫洛陽,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遠古時期自然形成的青峰嶺如平臥在黃河這條巨龍身邊的青龍一般,在這條長達三十華裏的青龍背上,東漢末年起身於這裏的司馬懿家族削平三國,一統天下。生活在懷慶府境內太行山腳下的竹林七賢更是名傳千古為誌士賢達的典範。起源於明朝末年的太極拳,因這場三朝兩代的亂世之爭而不能彰顯於世,隨後因滿清王朝禁止漢人習武的禁令,隻能在民間隱秘的傳承了下來。

話說隨著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南逃的前明官員要在南京重建南明朝廷,一直在王廷的家裏生活了三年的小福王朱由崧被人請去南京做皇帝去了。在陳家住了三年的小福王終究是帝王之後,不甘心過著鄉下清苦的生活,在如無頭蒼蠅般南逃的官員們的勸進下,不知險惡的到南京做起了皇帝。崇禎帝自己都不肯南遷,是因為看到了朱家天下氣數已盡到了要易主的時候,往哪裏遷都是死路一條。年輕的小福王在這群叩頭找不著北的官員們的勸進下,不知死活的要去做皇帝,有皇位座。雖經王廷公多番勸說,但還是勸不住。人要是自己往死路上走,九頭牛也拉不回來,自己隻在這鄉野間隱居下來,將先帝的後人養育成人,對得起崇禎帝與自己多年的君臣情份與托孤之重。

滿清人入了關,在山海關外打了多年天下都沒有占領過關內明朝天下的滿清人在吳三桂的引領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抵京城,隨後滿清人打到了河南這方多災多難的土地上。占山為王的李際遇在誓言要蕩平天下的清軍麵前兵敗被俘,人稱飛毛腿的蔣發憑著過人的腿上功夫僥幸逃脫。脫離險境的蔣發想起了當年王廷公臨別時留下的話,過黃河到了懷慶府地界,曆盡苦難尋到了王廷家裏,望王廷公念兩人多年的友情,希望王廷公在李際遇被滿清人押送京城途徑懷慶府地麵時在路上解救李際遇,不料想滿清人怕在路上出現意外難料之事,竟在洛陽當地將李際遇殺害,隻將人頭送往京城警示天下,解救不成李際遇又無家可歸的蔣發被王廷公收留了下來。

在這亂世之中到了陳家的蔣發,對王廷公與李際遇的身世人生雖說早已多少有所了解但真正到了陳家後在與人們的交往中得知王廷公被人們稱為一字並肩王的事情後心中更是尊敬有加。原在登封時隻知李際遇身世不凡,李家有朝廷封賞的千頃土地,這樣的封賞就是朝廷上的一品大員家裏也不可能有,說一品大員有點遠,近在眼前的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家裏也沒有這千頃土地的封賞。一字不識的蔣發到了王廷公家裏後,知王廷公的封地更是有五千頃之多,這封地就是朱家的一般王公侯爵也沒有如此高規格的封賞,殊不知這都是人們拿命換來的封賞。沒有對皇家有過特殊貢獻的人哪裏知道其中的詳情,身份隱秘的王廷令蔣發心中更加生發了敬畏之意,可惜的是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人們除了刀光劍影外,很難用文字記錄下片段人生。

蔣發的到來讓王廷公的生活多了一位得力的幫手,以前在玉帶山上專管巡山安哨的蔣發有了用武之地。在這亂世之中隱居鄉間靜修多年來的武學心得,須得有一處安心的場所。陳家溝南臨黃河,東西北三麵深溝環繞,唯一通往外麵的這條溝底土路有蔣發日夜看護。排除了外界幹擾的王廷公將這已創編成套路的太極拳術到這時得到了更加精心的錘煉,終日的切磋琢磨使這套為儒門學子創編的拳術有了質的飛躍,從啟蒙入手到遞及神明,層次分明,階級可升,但這安心穩定的日子沒過多少時日,有地方官找上了門來,找上門來的地方官打破了這一方安靜的土地。

多年來雖然王廷公身份隱秘,平日做人又低調,但在這亂世之中還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清順治二年,占據京城的清王朝隨著戰爭場麵的不斷向南推進,剛到了地方上屁股還沒座熱乎的大順朝李自成分派的地方官早已聞風南逃,隨後滿清王朝的地方官也來到了各地,溫縣地方上來了新上任的縣令,新上任的清朝縣令到了地方上後,稍作安頓後便開始了察訪民情,看著溫縣地方上一片安寧祥和這縣令心中著實感到了一片驚訝,連續多年的戰爭並沒有在溫縣這一方土地上留下任何痕跡,外界的戰亂並沒有打亂這一方人們的正常生活。驚訝之餘的縣令進一步訪察得知,溫縣地方安寧,多得力陳氏族人世代習武有成,有千人之眾的陳氏族人中陳王廷更是武藝出眾,有萬人敵之勇。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的闖字軍在攻占洛陽後紛擾各地,一支三萬人馬的闖字軍便闖到了溫縣地方,適在家中守製的陳王廷應縣令大人與眾鄉紳的推舉,出任溫縣鄉兵守備,此後帶領剛組建的五千鄉勇,全殲了這支隨意闖入他人家園的闖字軍,鄉民至今仍感念陳王廷帶領眾人保全人們家園的大德。四方盜賊聞陳氏族人拳勇之名無不聞風喪膽,不敢踏進溫縣地界半步。地方上有這樣的能人,倒讓這新上任的滿清地方官吃驚之餘決定要與王廷謀麵一談,更讓這位滿清王朝就任溫縣第一任縣令驚訝的是,陳王廷有前明朝封賞的五千頃土地和鄉裏人們稱其為“一字並肩王”這樣的稱謂。這些事情讓這位正在追查前明官員下落的地方官心情激動,將實情很快就報到了懷慶府府台這裏,在得到府台讓其進一步查實後,這位縣令便要登門一探陳王廷的真實身份,懷抱著見一見能保的了一方平安之人的縣令第一次登門便吃了閉門羹。

得到了府台要地方上進一步查實王廷身份的地方官行動上晚了一步,隱居在家正一心琢磨拳法的王廷公耳聰目明,早已得知了這縣令的一舉一動,自清王朝的縣令到了溫縣地方上之後,請了師爺查訪民情時起,這縣令的一舉一動人家早已知曉,與陳氏族人世代同居在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將實情早已先行一步告知了王廷公,身邊帶著先帝的兩個後人,同時在這亂世之中要隱居鄉野之間不問世事的王廷公怎麼能對世事不聞不問,無論是李自成的大順朝還是滿族人的清王朝,都在追殺崇禎帝的兩個不知所蹤的孩子受先帝知遇之恩與離別之時的托孤之重,王廷公的心裏無一時不謹慎小心,不願見這地方官是有這難以對人言說的隱情。

不願見這剛到任的地方官的王廷公在得到縣令要登門一訪的情況後,帶著先帝的兩個孩子早已躲進了黃河灘裏的茫茫柳林中,知王廷為前明大員的溫縣地方縣令在數次登門沒見到王廷本人的麵時,知其本人不會走遠他方後,要動用人力看到河灘地裏的樹林,以逼迫王廷現身,這河灘地裏的柳樹林,是自崇禎元年這塊土封賞給王廷公時起是陳氏族人與鄉裏的人們經多年辛苦種下的護命林,這用來阻擋洪水侵害人們家園的護命林怎能任人隨意砍伐,這位隨清王朝軍隊征戰四方行武出身,做事過頭的溫縣地方上的清王朝第一位縣令在上任七個月後,隨著他發布完要砍光樹林命令之後沒幾日,便一命嗚呼到他的祖先那裏報到去了。

以將戰場打到了長江邊上,靠武力征服了大半個中國的滿清地方官死在了任上,事情就鬧得不可收拾了,懷慶府的府台親自坐鎮溫縣,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要破此案就得接著砍倒河灘地裏的樹林,為了追查陳王廷這位前明的大員,征用了更多的人手,同時調集駐防懷慶府的清軍加緊搜查並抓住了王廷的家人,以此逼迫王廷公現身,事情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而藏身在河灘柳林中的王廷公已感到了事情的嚴重,自身的安危倒是小事,話說回來,單憑王廷公自身無人可擋的武藝本身來說,即使走遍天下也可全身而退,根本用不著藏身在這河灘地裏,不能見這地方官實是身邊帶著的這兩位年紀尚幼的皇子不能讓人知曉。滿清人追殺朱氏後人的告示早已張貼到了各地的大街小巷,為了不負先帝的重托,決不能讓這兩個年幼無知的孩子有任何意外的閃失,為了保住這片花費了族人與鄉親們多年心血種下的救命林不被損毀而能存活下去,在安排蔣發帶著兩個孩子先行向東順黃河離開懷慶府地麵後,隻身一人到了縣衙門大堂,對坐鎮在縣衙大堂的府台說明了自身隱居鄉野不願聽聞世事實是在這亂世之中保全自身的全身之策。救出了自己的親人,向西行將親人們送過了王屋山,暗中返身向東與蔣發會合帶著兩個孩子順黃河到了山東地麵。

從懷慶府順黃河一路向東與陸路相連的山東曹州府和它東邊的濟寧府等地,與懷慶府本地有著深厚的社會交往基礎,自洪武皇帝打下這明朝江山以來,兩地的人們一直到了清初時期從沒有斷絕過交往,地處相對封閉的懷慶府由於水利條件相對完備,土地上收獲的糧食自給由餘,懷慶府當地年年征收的皇糧因無路外運而儲存在當地的官府糧倉內,而山東魯南一帶的人們在遇到災年又無糧可食,洪武皇帝發下皇旨,使遇到災荒年月的曹州,濟寧府等地的災民百姓西行到懷慶府就食,遇上災荒年月時期過長,官府糧倉不足以讓魯地災民果腹的年月,官府一邊撥付閑置土地付與災民自耕自給,一邊安排懷慶府當地人家請災民到自己的家裏就食,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以減輕官府的壓力。當年洪武皇帝的一道皇旨,解決了魯地人們遇到災荒年月的困境,同時也使懷慶府本地征收的皇糧因無路向外運送放在倉庫內壞掉而可惜。二百多年過去了,這辦法不但解決了魯地人家在遇到災年無糧可食的困境,也使得懷魯兩地的人們在不斷的交往中,有著很好的社會交往基礎,這其中也有許多不願返回地薄人稀的魯地人家定居在了懷慶府本地,多年的往來也使得人們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懷。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決開黃河,將河南省府開封淹沒在了滔滔黃河水下,黃河自此改道由汴河渦河入淮河流入東海。到了清順治八年,黃河從開封以東百裏改道向北經山東、河南兩省交界的地方注入渤海,黃河這次改道使原本陸路相連的懷魯兩地的人們被分割了開來,從此後魯地的人們在遇到災荒年月時開始了向江浙一帶走動的曆史。

清順治二年,向東到山東地界的陳王廷,一是兩地的人們有著深厚的社會交往基礎,二來是兄長在山東做副清軍早已占領了山東,自己的兄長音訊皆無,王廷兄弟情深,亦想就此在山東找到兄長的下落,到了山東後這才得知兄長在與清軍的戰鬥中早已身亡,三是自己曆十餘年創下的這套為儒門學子體練身體,強健體魄的太極拳術不能放在自身上,在這亂世之中如有不測則遭斷絕,魯地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孔孟思想發揚光大的地方,自己為讀書人研創的這套太極拳術何不在孔孟之鄉首先傳布開來,世人皆知。山東人好武,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傳統做基礎的山東人定會將這套太極拳術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