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2月,在俄羅斯中部的奧廖爾省的一個教堂裏,正在舉行一場婚禮。新郎十分年輕,20剛出頭的樣子,英俊而又瀟灑。新娘則比較顯老,相貌也不佳。這一對新人看上去總讓人覺得不大般配。然而,世上的事情總是複雜而又奇妙的:也許這婚姻並不美滿,事實上,就這對夫婦後來的境遇而言,這是一場失敗的婚姻。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又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婚姻之一,因為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世界文豪伊萬·屠格涅夫便是這樁婚姻的果實。

讓我們先從新娘說起。新娘瓦爾瓦拉·彼得羅芙娜·盧托維諾娃小時候是個苦命的孩子:她早年喪父,母親再嫁,繼父又不喜歡她,對她態度粗暴。所以她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過的。青年時代則又遭受到來自各個方麵的歧視。在她16歲那年,終因不堪忍受種種虐待而被迫離開家門。叔叔伊萬·盧托維諾夫收留了她,從此她便居住在叔叔的斯巴斯科耶莊園,過上了還算像點樣子的生活。不過年邁的叔叔也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但同時又非常寵愛他這個苦命的侄女,幾乎是把她幽禁在莊園裏,於是這種生活又養成了瓦爾瓦拉的怪異的性格,表麵看來,她是溫順的,對自己的叔叔俯首聽命,但是十分孤獨的內心中又潛藏著某種莫名的暴怒。

中國有句俗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看來它也適用於異國他鄉。就在瓦爾瓦拉大約30歲的光景,她的叔叔一命嗚呼。於是一夜之間,她便成了一個擁有幾千俄畝①土地和幾千個農奴的莊園的繼承者。換句話說,她從一個寄人籬下的苦命女一下子變成了當地最富有的地主。

我們再來看一下新郎。新郎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屠格涅夫生於1793年,在和瓦爾瓦拉結婚之前是個軍人,軍銜是中尉。屠格涅夫家族是俄羅斯一個古老的貴族之家,在俄羅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在位期間,這個家族曾有過顯赫的曆史。但此後便逐漸衰落,相繼失去了祖傳的領地。在葉卡捷琳娜女皇執政時期,謝爾蓋·屠格涅夫的父親也曾在軍隊供職。

謝爾蓋·屠格涅夫與瓦爾瓦拉·盧托維諾娃是怎樣認識的,現在已不得而知。但這位英俊瀟灑的青年軍官向這個年近30的女地主的求婚,顯然是出於錢財上的需要。據說當年他的父親這樣勸說兒子:“看在上帝的份上,娶盧托維諾娃為妻吧,否則我們不久就要去討飯了。”

至於在女方,這件婚事是不會遇到什麼阻力的:瓦爾瓦拉在一見到這位青年軍官時,就被他英俊的外表迷住了。於是求婚便很快得到應允,接著就出現了我們上麵所說的那個婚禮。

結婚後,這對新人就搬進了奧廖爾鮑裏索格列勃街的一所宅子。和許多俄羅斯家庭一樣,這個家庭很快就人丁興旺,在不到五年的光景裏,謝爾蓋·屠格涅夫與瓦爾瓦拉·盧托維諾娃就生下三個兒子。我們這個傳記的主人伊萬·屠格涅夫就是這三個男孩中的老二。

就在第二個兒子出生後不久,謝爾蓋·屠格涅夫以上校軍銜退職,攜帶全家由省城奧廖爾遷居到妻子的莊園斯巴斯科耶——盧托維諾沃村,過起了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這裏也就成了未來作家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搖籃。如今,這個地方是舉世聞名的屠格涅夫莊園紀念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這兒參觀。

遷居到鄉間後,靠著這偌大莊園固定的豐碩收入,這對夫婦便像當時所有的俄國地主一樣過著富足而懶散的日子。不過,和別的地主家不大一樣的是,管理這大片莊園的不是男主人,而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謝爾蓋·屠格涅夫是個花花公子式的人物,他一生在任何方麵都無所作為,甚至連想幹點什麼的念頭都不曾有過,他對家庭對子女毫無責任心,一心追求生活的享樂:玩牌、打獵、酗酒,向鄰近莊園的小姐獻殷勤。伊萬·屠格涅夫後來在回憶他的父親時這樣寫道:“他對家庭生活不感興趣,他喜歡別的事情,並且在那些事情上完全得到了滿足。”直到成年,作家還清楚地記得父親對他說過的“生活原則”:“你能夠拿到手的,你就去拿,千萬不要讓別人控製你,做自己的主人——人生的全部滋味就在這裏。”伊萬·屠格涅夫在他著名的中篇小說《初戀》中描寫了他的父親。謝爾蓋·屠格涅夫的壽命不長,他在42歲就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