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無法實現戰役目的,同時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轉向東方準備進攻蘇聯,因而“海獅計劃”的實施無限期推遲。十月初,德國空軍轉入夜襲,不列顛空戰接近尾聲。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麵衝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九月十七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一九四二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陰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這次戰役以陰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德國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一九四零年七月,意大利乘陰發在西歐失敗之機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陰軍。一九四一年一月,陰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複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二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意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一九四二年七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隻有350公裏的阿萊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製了地中海的製空、製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羅斯福、丘吉爾分別率領本國政府的官員乘軍艦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舉行會談,最後於八月十三日簽署了聯合聲明,十四日正式公布,史稱《大西洋憲章》。聲明宣布了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處置。聲明稱英、美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麵的擴張;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誌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兩國宣稱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的保證。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國家,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兩國讚助與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於軍備的沉重負擔。
一九四二年五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而後,德軍攻入市區與蘇軍展開巷戰,蘇聯紅軍展開反擊,最終合圍全殲德國部隊。軸心國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性轉折的主要標誌。
一九四二年十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陰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阿萊曼戰役以陰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陰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東線戰場中,德國與蘇聯於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50萬名士兵和6000多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之一和單日空戰。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欲從由南北兩端自中央夾擊,合圍殲滅中央突出部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已做好嚴密防務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損失慘重,最後因為南線意大利被盟軍登陸了西西裏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戰役後,蘇軍用人海戰術發動一連串巨型攻勢,有效的阻止了德軍的前進步伐,使德軍再也無法對蘇軍產生進一步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