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德國入侵波蘭(1 / 2)

最霸權256: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軍隊入侵了波蘭,正式拉開了後世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三大歐洲帝國的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解體,原本其領地內的各少數民族紛紛獨立,諸如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南斯拉夫以及波蘭等國家,這些所國家形成的歐洲態勢被稱之為“凡爾賽體係”。

其中,波蘭第二共和國人口約兩千七百萬,領土麵積為三十八萬平方公裏,在全歐洲排第六位,也是東歐最大的國家之一,但隨著德國與蘇額逐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內戰的創傷恢複,這些獨立出來的新興小國深深感受到兩個歐陸強權國的威脅,同時其本身國力又不足以與之對抗,遂開始尋找盟國以保障其本身安全,而波蘭開始尋求陰國和發國的支持幫助。

陰國和發國雖然是傳統盟國,在一戰中對抗德國和武裝幹涉俄國內戰時期都是並肩作戰,但麵對波蘭的請求則有了不同的回應。

陰國為了保持歐洲的均勢不願意過分削弱德國而令發國變得更強,所以,對於波蘭的請求予以拒絕。

陰國人認為波蘭是發國人的盟友,這對於陰國本身並無益處,而波蘭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發國的影響。

換句話說,倘若法國背棄波蘭,後者在歐陸上即會喪失唯一的有力盟友,波蘭也將在軍事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歐洲大陸上其他的小型國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三國組成了所謂的“小協約國”,波蘭在尋求鄰國盟友的過程中也想加入其聯盟,但遭到捷國的拒絕,因而懷恨在心。

兩國間又彼此煽動其境內的少數民族衝突,捷國煽動波蘭內的烏克蘭人,波蘭則鼓動捷克的斯洛伐克人反對捷克人。

在波蘭領土四周,僅有羅馬尼亞始終與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一九二一年三月還曾簽訂同盟條約,以應對俄國的威脅。

德國對於波蘭的敵視程度,甚至超過陰國和發國等敵對國家,原因包括陰國對德國的態度轉向容忍,發國軍事思想轉為防禦性質為主,故而不易另起戰端,而且,在一戰結束時,德國隻喪失了阿爾薩斯、格林兩省給發國,這兩個省在曆史上曾經多次易手,與他國民族成分複雜而難定其歸屬。

但是,在波蘭的情況中,德國喪失了西裏西亞這一重要的工業產煤區、割讓但澤這個純粹德國城市以及“走廊地區”給予波蘭,在名義上成為獨立的“利伯維爾”,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製了德國的發展。

一戰致使德國喪失帝國時期的13領土與12的人口,其中波蘭瓜分的最多。

出身自德東一帶的塞克特對波蘭更是痛恨,曾說道:“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

魏瑪共和國總理約瑟夫魏爾斯曾公然發表過“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