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趙充國(1 / 3)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郡上邦(今甘肅天水西南)人,生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於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一生折衝沙場,北抗匈奴,西平氐、羌,為保衛西漢西北部邊陲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和謀略家。他的“以全取勝”、“貴謀賤戰”等謀略思想,分化與打擊相結合、屯田備邊等謀略手段,在當時的邊防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趙充國生活在西漢國力增強的時代。漢武帝放棄了對匈奴和親政策,由防禦轉入大規模反攻,連年對匈奴作戰。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隨從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在天水附近被匈奴大軍包圍。漢軍斷糧多日,死傷大半,眼看就要全軍覆沒。趙充國遂率領百餘名壯士殺出重圍,李廣利隨後率部跟出。突圍時,趙充國身受20餘處創傷,受到漢武帝的召見和讚揚,並被擢用為中郎(皇帝的侍衛官),不久又升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西和西南)氐族人起兵反漢。昭帝派兵前往鎮壓。趙充國當時作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護軍都尉參加了平氐戰爭,並因功晉升中郎將。此後,趙充國又受命統兵鎮守上穀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以備匈奴。不久,他被調回京師,出任水衡都尉(主管皇室的池苑及稅收、鑄錢等事務)。在任此職期間,他幾次奉命參加抗擊匈奴的作戰行動。有一次,他率軍擊潰來犯的匈奴騎兵,一舉擒獲匈奴西祁王,因功被封為後將軍。同時他還經常參與朝廷關於如何對付匈奴問題的討論,提出過一些很有見解的謀略建議。

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因烏桓發掘其單於的祖墳,以2萬名精兵向烏桓發起猛攻。烏桓族是生活在烏桓山地區(今大興安嶺南端)的民族,漢初依附於匈奴,後來隨著力量的強大,不斷侵擾漢朝邊境,並不時與匈奴發生摩擦。大將軍大司馬霍光感到,匈奴進攻烏桓正是漢朝攻擊匈奴的絕好戰機,於是向趙充國問計。趙充國說:“烏桓不斷侵犯漢朝邊塞,現在匈奴進攻烏桓,對漢朝是有利的。另外,匈奴近期很少對我騷擾,漢朝北部邊境比較平靜。匈奴、烏桓互相攻擊,而漢朝乘機發兵進攻匈奴,必然招致他們的反抗。這不是好計策。”霍光不以趙充國的意見為然,又去征詢中郎將範明友的意見。範明友認為匈奴可擊。於是,朝廷任命範明友為度遼將軍,率領2萬人進軍遼東。匈奴聞訊趕緊罷兵。範明友將兵鋒調轉烏桓,大張撻伐。結果,此舉引起匈奴、烏桓兩方對漢朝的仇恨,此後,匈奴南侵更加頻繁;朝廷不得不派趙充國到北部邊境組織防禦。

漢昭帝於公元前74年死後,趙充國以皇朝重臣身份參與了迎立劉詢(宣帝)繼任皇位的事宜,被敕封為營平侯。

在漢朝忙於皇位繼承事宜時,匈奴聯合西域的車師,向與西漢保持密切關係的烏孫發動進攻,企圖隔絕漢通西域之路。烏孫向漢求救。漢朝決定出兵救援。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漢朝調集20餘萬人,分六路向匈奴發動進攻。趙充國統領3萬餘人為其中一路,具體任務是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今新疆巴裏坤湖)。因為匈奴聞漢軍大出而撤離該地區,他統領的部隊僅斬匈奴兵300餘人,獲牲畜7000餘頭,並提前撤軍回朝。這次大規模遠征,是漢武帝開始的對匈奴戰爭的餘波。經過50餘年的戰爭,西漢、匈奴均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感到疲憊已極。宣帝及主要大臣均主張“止兵戈,休士民”。此後,宣帝借重三朝老臣趙充國的威望與經驗,派他率精騎4萬在北部邊境九郡防守匈奴。匈奴見南擾無隙,隻好罷兵向漢求和。漢朝北邊遂平靜下來。

趙充國最光輝的業績,是他以76歲高齡親自率軍出湟中地區(今青海、甘肅湟水兩岸)平定犯漢的羌族武裝,此後又在該地區屯田備邊。他的軍事謀略思想和藝術,也集中體現在這次子羌、備羌鬥爭中。

湟中地區水草肥美,宜於耕牧。原住該地區的先零羌於漢朝在此設置郡縣後西遷青海一帶。他們對漢朝不滿,希望複返故地,並與匈奴聯係,共謀占據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區)。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羌以盟主身份召集甘、青一帶各支羌族部落酋長200餘人,化解昔日仇恨,交換人質,訂立盟約,成立聯盟。宣帝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召集群臣進行研究。趙充國認為,羌族各部落經常互相攻擊,不能團結一致,容易對付。但是匈奴想聯合羌族共同對付漢朝,並非一世。這次,羌族可能與匈奴聯合起來。因此,應采取措施防患於未然。情況不出趙充國所料。不久,羌族首領派遣使者去向匈奴借兵,企圖攻打鄯善、敦煌,以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趙充國向宣帝建議,立即派使臣檢閱邊防部隊,作好作戰準備,同時去分化羌族各部落,讓他們不要化解仇恨。宣帝接受了趙充國的建議,派騎都尉義渠安國出使羌族。義渠安國到隴西後,將30多名羌族部落酋長召集在一起,不分善惡,全部殺死,並且縱兵襲擊羌族部落,殺死千餘人。結果,激化了羌族與漢朝的矛盾。羌族部隊攻城池,殺漢吏,打得義渠安國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