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和智慧,我編著了這本《中國曆代賢能羅》,希望讀者能從中得到一些啟迪。不過,在開卷之前筆者要重申兩點:
首先是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然而,也要看到傑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當然,他們的作用也是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實現的。所以,對古代文化遺產,我們要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批判繼承的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其次是德才兼備。所謂“賢能”,指同時具備品德與才能兩方麵的條件。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都不能稱“賢能”。才能是品德的物質條件,品德是才能的主宰。因此,本書主要是兩大部分,即“品德”與“才能”。選編時,以一個人物來說明一個問題,沒有顧及他們的德才條件的同時具備;以每一個史事清晰的典型性出發,也沒有顧及每個人物的一生。從而通過從多側麵的典型人物彙合成一個整體“人物”形象。這些,還請讀者留意。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得到了趙周瑞、鄭兵、張忠益等同誌的大力幫助和支持,謹在這裏致以深深謝意。在編寫中曾參考並吸收了前人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一並致謝,恕不一一注明。由於水平有限,疏濾和謬誤在所難免,熱情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1992年5月於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