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史稱晏子,字平仲。春秋期間齊國夷維(今山東密縣)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齊國望族出身,其父晏弱死後,他繼父職為卿,曆仕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官至相國,是齊國繼管仲之後的又一名相。他為政長達57年,忠心耿耿於齊國。他的政治主張是仁義治國,和平外交。他體恤民眾,力行節儉,博學多才,善辯敢諍,且剛正不阿,經常直麵勸諫國君施仁政,省刑罰,輕賦稅。
齊莊公不納諫,恣意尋歡作樂,並重用奸佞之臣,而對忠良骨鯁的相國晏嬰反而猜疑嫌厭,晏子無奈,隻得辭官到鄉下去漁耕為生。
賢臣一走,昏君便亡。昏庸的齊莊公不久即被奸黨武夫崔杼殺死了。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弑,毅然決定回朝吊唁莊公。此舉亦出於晏嬰仁義治國的謀略思想。他並不可惜莊公被殺,而是認為崔杼弑君是不義之舉,崔杼是個奸佞竊權之徒,並不是真正為國之富強。晏子赴喪是為了表明自己不屈服崔杼篡政的態度。
崔杼沒有想到晏子會來,看到晏子坦然而來,心中直冒火,他手提寶劍揚言要殺死晏子。晏子仍然麵不改色,泰然自若地與崔杼講道理,論是非,表明自己為國家而來,而且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說罷,不顧一切地趴在莊公屍體上痛哭不止。他的浩然正氣震住了崔杼。當有人勸崔立即殺掉晏子時,崔沉思後說:“不能。晏子的話有理,舉止正義,況且他深得民心,我此刻殺了他,會失去民心。”他想讓晏子也懾服於他。
晏子主張仁政,有很強的愛民思想。他反對國君和貴族的窮奢極欲,也反對官府對百姓殘酷盤剝。他認為,應該體恤百姓民眾的溫飽疾苦。他說:“德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他還常常為維護平民百姓的利益,而規勸國君。
有一次,正值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景公帶著妃妾和百官出遊。一路人馬,前呼後擁,歌舞音樂,熱鬧非凡。他們來到一片桃林間小憩,景公坐下,麵對春色美景,鳥語花香,十分愜意。不料抬頭一看,不遠處幾隻野狗正在幾堆白骨上轉來跳去。景公感到晦氣,命令換個地方,立即又和宮女妃子們嬉戲調笑。晏子卻侍立在景公一旁,潸然淚下,極為悲傷。景公不解,驚問何故。晏子指著不遠的白骨堆說:“我悲歎這些人生不逢其時,死亦不逢其時啊!”景公顯出疑惑不解的表情。晏子接著說:“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出遊,路遇饑餓之人就賜以食糧;有疾病者賞錢治病;見百姓過於疲勞就下令減輕勞役;見百姓過於困苦就減免賦稅。所以百姓對國君出遊自己鄉裏十分高興和歡迎。如果這些人生在那時,就不會因挨餓而死,更不會死了還露骨荒郊而無人收屍埋骨了。”景公聽後默然無語,心有所悟。晏子便直諫說:“現在大王出遊,方圓四十裏內的老百姓,都得獻出財物供您所用,交出車馬供您驅使;而他們自己卻溫飽難濟,饑寒交困,死後白骨相望,多麼淒楚啊!而您卻不聞不問,依然歌舞升平,這就有失為君之道了。”接著又繼而進言:“財窮力竭,則下難以養上;驕奢淫逸,則上不能慈下。上下之間離心離德,君臣之間不能相親,這就是國家衰敗的原因。如果您想要保住祖宗基業,使江山萬代長存,愛恤百姓黎民,那是最大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