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將苑 第323章八陣總述
內容總括
八陣之名,最早見於《孫臏兵法》,本書內容是從《握奇經》一書推衍而來,而《握奇經》這本書據說是由黃帝大臣風後所撰。周時薑太公加以引申,漢代的公孫弘也為之注解。所以說這是一本集眾人智慧於一體的書。《握奇經》主要是用五行八卦思想來闡釋八陣,並以奇正之說來講述戰術的變化。
本書文後把《握奇經》一文,還有將這些陣法的具體分布的書《握奇經續圖》一文附在文後,也有助於讀者更好的理解諸葛亮的《八陣總述》。
本篇主旨
本篇是全書的綱,也是貫穿諸葛亮治軍、治國思想的總旨,那就要守信遵禮,下則守法效忠,而在實戰中他強調戰無常規,講究千變萬化,運籌帷幄,出人意料。
原文
治兵以信,求勝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可握則握,
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譯文
管理軍隊要講忠信禮法,在作戰中要以奇勝為最高境界。忠信之道不可以隨意破壞,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在該守時就要守,該攻時攻,在千變萬化中使敵人無法知道我們的計謀。
匹陣讚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論述如何充分發揮全軍的能動性,動靜之間,奇正則已變化。
原文
動則為奇,靜則為陣。陳者陣列,戰則不盡。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譯文
軍隊行動起來就是奇兵,靜止下來就如同列陣。陣兵列陣,就會臨戰之時循環往複而無窮盡。使全軍勞苦分配均勻,那就會讓大家都會得到休息。如果前邊有兵把守那後麵的軍隊就不要前去幹擾。
天陣讚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講述了天陣這一陣法的形式和其作用。
原文
天陣十六,內方外圓。四麵風衝,其形像天。為陣之主,
為兵之先。潛用三軍,其形不偏。
譯文
天陣之隊列行狀應是中間為方形,外麵為圓形。四麵以風陣來防禦,就像天一樣。這是行軍作戰的主要陣形,也是對敵首先要考慮的。讓三軍悉心練習,這種陣形就不會有大的差錯。
地陣讚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為我們描述了地陣之一陣形的形狀和對敵作戰的特點。
原文
地陣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其軸相當。其體莫測,
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譯文
地陣的陣形應該是方形的,四角多強防衛,對中心點的兵力布署相等。但其具體的形狀應是不為人知的,行動起來沒有邊際。但這種陣法不要獨立使用,要配上陽陣來使用。
風陣讚
本篇主旨
本篇論述風陣陣形的特點,此陣像蛇,令人膽怯。
原文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動,
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譯文
風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它是附屬於天的。突然變化為蛇形,那這就讓人害怕了。風能吹動起萬物,使萬物驚動起來;而蛇又能纏繞,三軍因此而心生畏懼。
雲陣讚
本篇主旨
本篇介紹了雲陣的變化特點。
原文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擊,
雲能晦冥。千萬變化,金革之聲。
譯文
雲如果附於地上,就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形狀。突然變化為飛鳥,我們就能看到它的樣子。鳥能突然發起攻擊,雲能變幻明滅。千變萬化之中就有了戰場麵上的兵戈相交之聲。
飛龍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介紹龍陣的特點。這種陣形要“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這也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天地後衝,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陣行亦然,象名其“龍”。
譯文
天陣與地陣做後衛,龍形陣就產生了。這種神物有手有腳,有背有胸。當它靜下來時誰也不能了解它,而若動起就會變化無窮。而布陣也應像這樣,因而取名為龍。
翔鳥
本篇主旨
文中主要講述如何像猛禽一樣布陣。強調要做到“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原文
鷙鳥擊搏,必先翱翔。勢淩霄漢第飛禽伏藏。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譯文
凶猛的大鳥想要攻擊時,一定會先在高空翱翔。那氣勢侵衝天宇讓其他的飛禽都害怕的藏起來。在天空中察看一番後就直衝下來,下來就會有所擊傷。所以作戰中應是一人突然發起攻擊,三軍兵士也不能抵擋。
蛇蟠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講行軍布陣應如常山之蛇一樣能前後救助,圍困敵人自如。此陣是由風陣變化而來
原文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四季之中,
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譯文
風陣變為蛇蟠陣,就會變和十分可怕。當它形成圍紅繞之勢時還是能夠收放自如。一年總是與虎為伴。最後就會變為如常山靈蛇一樣,做到能首尾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