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特·孟德斯鳩,1689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拉勃烈德城堡的一個貴族家庭,孟德斯鳩的家族——瑟孔達家庭是一個古老的、出過不少文官武將、且富有田產宅第的“長袍貴族”。孟德斯鳩的高祖父購買了“孟德斯鳩領地”,他的祖父曾任波爾多法院院長,此職後由他的伯父繼任。他的父親是個軍人,因不是家中長子,按照封建社會“長子權”的俗規,沒能承襲爵位與封地,僅從孟德斯鳩的母親的陪嫁中得到一處莊院與封地。
孟德斯鳩生逢路易十四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由於法王路易十四實行了長期的“絕對專製”,百姓怨聲載道。因此,這個“鼎盛”的封建社會實則外強中幹。
孟德斯鳩11歲到巴黎附近的一所教會學校裏讀書。盡管學習的內容是一套拉丁文的古典教育,但卻使他了解和熟悉了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政治製度,為他後來的著書立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706年,盂德斯鳩受家庭的影響,專攻法律,兩年後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並出任律師。孟德斯鳩到了法定做官的年齡後,被任為波爾多法院參議員。1715年,他與一位軍官的獨生女、信仰加爾文教的貴族小姐結婚。獲得10萬鎊的嫁資。翌年,按照病故伯父的遺囑,他不僅繼承了伯父的產業,承襲了盂德斯鳩男爵這個封號,而且還繼承了伯父的波爾多法院院長的職位。從此,他開始了影響深遠的政治學術研究活動。
盂德斯鳩踏上仕途之時,正逢路易十五繼位。此時法國極端腐朽的封建專製趨於沒落,加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衝擊,法國社會階級矛盾異常激烈,形成了僧侶、貴族和第三等級的尖銳對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封建製度內部竭力為自己開辟道路。
盂德斯鳩對世襲的波爾多法院的職務並不感興趣。相反,成立於1716年的波爾多學士院,倒引起了他更多的熱情。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叛者,作為還比較幼弱的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從這裏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
孟德斯鳩博學多才,不僅對法學、史學、哲學等頗有修養和造詣,而且也撰寫了有關《論重力》、《論相對運動》等自然科學論文,且有一定的影響。1716年,27歲的盂德斯鳩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
1721年,孟德斯鳩發表了鞭笞時弊的名著:《波斯人信劄》。
此書用諷刺的筆調,勾劃了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表達了作者對路易十四的憎恨,傾注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與感情。此書的發表,使他的聲名大震,一舉而成了法國文壇上矚目的人物。
1731年孟德斯鳩在遊曆歐洲各國後,他埋頭整理資料潛心著述。1734年,寫成《羅馬盛衰原因淪》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孟德斯鳩的思想完全成熟時期的著作。此書用古羅馬的曆史材料來闡述他的政治主張,認為一個國家的興衰是由政治製度和風俗習慣的優劣決定的。這本書盡管反映了孟德斯鳩的唯心史觀,但他也引證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以及風俗習慣等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共和製來反對專製暴政,顯然有著曆史進步性。因此此書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