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古句新解】
荀子說:“所以,君子自己賢能卻能夠包容才能低劣之人,自己睿智卻能夠包容愚昧魯鈍之人,自己廣博卻能夠包容膚淺無知之人,自己思想精粹卻能夠包容思想駁雜之人。”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以寬厚的胸懷包容萬物,才能在兼濟天下的同時完善自我,成就功業。對此,先秦李斯有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三國曹植賦詩:“東海客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嶽雖高大,不逆垢與塵。”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做人一定要時刻向別人學習,多聽別人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隻有不斷學習,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當今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思考,什麼才是創新。現在,大家已形成共識的創新有兩種:第一種是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另一種是把已有的創新成果進行整合為我所用,有人將其稱之為從無序到有序的整合創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酒會上,不同國家的賓客在一起聊天,各自誇讚起自己國家的好酒。中國人把茅台酒蓋一啟,香氣撲鼻,在座的各位說茅台了不起。俄國人拿出伏特加,英國人拿出威士忌,法國人拿出了XO,德國人拿出了黑啤酒,意大利人拿出了紅葡萄酒……而美國人找了個空杯子,把茅台等幾種酒都倒了一點,晃了晃,說我們國家最出名的是雞尾酒。可見,綜合就是創造,把好的東西整合起來就是創新。這更是一種博采眾長的美好境界。
當然,一個人辦事是否周全、細致、圓滑,固然與他的天生素質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不是關鍵的問題所在,因為有很多東西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培養、鍛煉出來的。
常言說,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工作間,我們身邊能說會道,會辦事的人很多,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所應該注意觀察和學習的。看他們怎樣與領導溝通,看他們怎樣求同事幫忙,看領導怎樣給下屬安排工作,怎樣批評下屬,等等。然後,動動腦筋仔細分析一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觀察一下這樣做所達到的效果怎樣,成功方麵的,我們應盡量去借鑒、吸收,失敗方麵的,我們盡量去避免、拋棄。
著名美籍華裔舞蹈家孟先生對上海某大酒店的一位門廳服務員,就做過細心的觀察。他第一次到該酒店時,這位服務員對他微笑致意說:“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酒店。”第二次來店時,這位服務員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孟先生,歡迎您再次來到我們酒店,我們經理對您有安排,請您跟我上樓。”隨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樓。又過了很多天之後,當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大門時,那位服務員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孟先生十分高興地稱讚這位服務員:“不呆板,不機械,很有水平!”
這位服務員應當受到這樣的表揚。他並不是學舌鸚鵡,見到客人時隻會說一聲“歡迎光臨”,而是能根據實際情境的變化使用不同的客套話,這表現出他對工作的熱愛和對說話藝術的追求。
很明顯,這位服務員的服務方式是值得他的同行們去觀察、學習的。
香港著名富豪李嘉誠就非常注重培養兒子觀察、學習說話藝術及辦事的能力。每當有重要的會議、會見重要的客人、處理公司的一些問題時,他總是讓他的兒子在一旁觀察、傾聽、領會。也正因為他對兒子的悉心培養,才使得他的兩個兒子在今天從容地支撐並發展起他的經濟王國。
平日裏,我們觀察、學習別人的機會很多,親自鍛煉的機會也不少。在家裏,來了客人,怎樣招待才讓客人滿意;在單位裏,看客戶是怎樣與領導談判的;在酒店裏宴請客人,看服務員如何招待等等,隻要處處留心,認真觀察、學習,就能提高我們的辦事能力。
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做事時,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以便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辦事能力,為成功辦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五短必有一長,即使再愚鈍再淺陋的人也自有其可取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容人之短的度量,是否有謙恭好學的態度。荀子之所以能夠成為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他虛心學習、博采百家之長的結果:“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