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智慧的結晶和進步的階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縱使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些先哲們智慧的閃光。這就是經典文化的魅力。
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棟的書籍中,你或許總是猶豫徘徊,不知看什麼書才好。其實,要看就要看經典的書籍。經典就是文化共同體中經過時間的檢驗而最終被人們選擇和流傳下來的,涵蘊著宇宙、曆史、人生之常理常道的原創性的典範之作,也是人類文化中恒久的、素樸的、直探人性本源的、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精華部分。為什麼我們後人看得比前人還遠呢?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我們一定要熱愛閱讀經典。要學習、了解中國經典哲學,首先必須閱讀以孔、墨、老、莊、孟、荀、韓等為代表的先秦哲學經典,因為它是體認本民族的哲學智慧、進行傳承和綜合創新的基礎。讓我們隨著經典名作走進曆史的隧道與時間的空格,傾訴、溝通、領悟、寄托……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諸子並出,百家爭鳴,到了荀子這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荀子的學說可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他是“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繼孟子之後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我國近代學者對荀子的評價頗高。馮友蘭說:“孟子之後,儒者無傑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壘又一新。”譚嗣同說:“兩千年來之學,荀子也。”梁啟超說:“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可見,荀子對後人的影響之大。
關於命運: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首先充分肯定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認為自然萬物有自己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把“天道”與“人道”區分開來。強調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了人定勝天的大無畏氣概。
關於人性: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反。荀子“性惡論”強調道德之善不是人的自然屬性中固有的東西,而是要靠人為的努力去建構的。通過人為的努力建構道德文明,從而防止人性欲望無限製膨脹可能產生的惡果。
關於品格:荀子提出:“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荀子認為做人要有好的品格修養。君子應該不為名譽所利誘,不被誹謗所恐嚇,以道義為準則,謹慎言行,不為外物所傾倒。
關於禮儀:荀子提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極其推崇“禮”的作用,認為“禮”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至關重要的。如果人們都能遵守“禮”,一切行動皆能“發乎情而止乎禮”,則人們的情感和欲望都能得到適度的滿足,而又不至於放任無度而導致爭鬥混亂。
關於治學: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荀子認為人的起點都是平等的,隻有通過學習,接受教育,才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自己的人生。荀子強調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學不可以已”。
關於堅持:荀子提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論述學習與做事的態度和方法,一是強調一個“積”字,二是強調一個“一”字。所謂“積”是時間和精力的長期投入,是反複不斷的訓練與實踐。所謂“一”就是學習與做事不可有浮躁之心,不要三心二意。
關於應變:荀子提出:“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許多人在遇到危急的情況時,總是以激烈的情緒來應對,但事實上,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所以,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情,首先要做的是保持鎮定,機智地應對。
關於榮辱:荀子提出:“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有求之之道則異矣。”誰都喜歡榮耀,不喜歡恥辱。何謂榮?何謂辱?荀子又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榮辱的杠杆,隻不過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罷了。
本書收錄了荀子的經典名句,以及這些經典名句對後人的啟發。本書將荀子的重要思想詳盡地陳述了出來。穿越幾千年的曆史時空,荀子原來這樣說過命運、人性、品格、禮儀、治學、堅持、應變、榮辱。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實例和深入淺出的分析,啟迪你的智慧,照亮你的人生之路,為你開啟成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