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劉徹:獨尊儒術的漢武大帝(2 / 2)

董仲舒又編造了一套封建的道德觀,叫做“三綱五常”。他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是尊貴的為主,陰是卑賤的為次。所以,他把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叫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他把這所謂的“三綱”,說成是符合天意,不可改變的東西。所謂的“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孝悌”、“忠恕”之道,是所謂“仁”的思想的發展。“三綱五常”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是束縛勞動人民精神的繩索。

董仲舒的一係列主張完全是為了適應鞏固封建秩序和皇權的需要,因而他的思想和理論為封建統治者所推崇。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建議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國家的統治思想,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被漢武帝所采納。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易》、《禮》和《春秋》。“五經”博士有弟子50人,成績優良者可以做官。“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漢武帝雖然在思想領域把儒家作為統治思想,但在實際政治上,他是儒法並用,凡有利於鞏固其統治者無不采納,因而後世一些所謂的純儒評論漢武帝“雖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實,慕其華而廢其質”,是“葉公之好龍”,其實是並不明白作為統治者的漢武帝是需要文武兩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所謂“儒術”,其實已經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改造後的儒學把法家尊君抑臣、維護專製集權的內容保留下來,又將陰陽家學說糅雜進來,神化君主權力,鼓吹德刑相間、德主刑輔的統治之術,使儒家學說從先秦儒學中脫胎換骨,成為維護封建專製主義製度的學說,並為以後的封建統治者推為正統,延續了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