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卡紮菲:維護獨立自由的阿拉伯領袖(1 / 2)

卡紮菲,利比亞領導者,以雷厲風行、不畏強權的強硬作風聞名於世。

卡紮菲出生於利比亞海濱城市錫爾特南方沙漠的羊皮帳篷內,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小。

父親對卡紮菲寄予厚望,省吃儉用,借了錢送他到錫爾卡特的穆斯林學校讀書,指望他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卡紮菲果然不負期望,僅用兩年時間就學完了四、五、六年及的全部課程,取得畢業文憑後進入班加西軍事學院學習。

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卡紮菲對《古蘭經》有著近乎瘋狂的信仰,認為它是“改變各國命運的複興力量”。他決心要在思想上和理論上進一步發展《古蘭經》使自己成為當代的穆罕默德。

卡紮菲當政後,立即著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

為了推行伊斯蘭化,卡紮菲以身作則,保持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作風。他和妻子一直住在阿濟濟亞軍什。家裏沒有豪華的家具和擺設。他的父親更是長期住在貧民窟的窩棚裏,因為卡紮菲曾經發誓,要等所有人都有了舒適的住房後,他的父親才能有像樣的房子住。

多年來,卡紮菲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那位孤獨的騎士,騎著一匹瘦馬,揮著一杆長矛,在蒼茫的荒原上執著地挑戰天地,而世界則報以輕蔑的一笑。但也有幾回令人刮目,這就是與美國的幾次過招。

在旁觀者眼裏,勢單力薄的利比亞與世界頭號強國鬧別扭,實在是雞蛋碰石頭。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卡紮菲偏不信邪,硬要摸摸這隻老虎的屁股,而且的確把美國折騰得夠嗆。

卡紮菲上台不到一個半月,便勒令美軍從其在非洲和中東的橋頭堡——惠勒斯空軍基地撤走。他向世界宣告:如果美國不撤出他的國家,他就要把學校變兵營,讓住宅變戰壕,為在自己的國土上廢除一切外國基地而“流盡最後一滴血”。最後,美國人不得不乖乖地卷起鋪蓋回老家。

兩年後,卡紮菲的反美情緒更趨強烈。他接連廢除了前國王與美國簽訂的軍事、經濟技術合作等九項協定,並將兩國外交關係降到代辦級。他還不斷地打石油牌,把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外國資本收歸國有,使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迅速失去了對石油價格的控製權。

同時,卡紮菲與蘇聯簽署了一係列軍事協作協議,購買大量蘇製軍火,先後將1100多名軍人送到蘇聯受訓。蘇聯還獲得了使用利比亞機場、港口的便利,並在庫費臘綠洲建了一座大型戰略空軍基地。

卡紮菲之所以與美國過不去,是因為他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他的頭腦裏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實現阿拉伯世界的聯合和統一,惟有這樣,世界才能聽得見阿拉伯民族的聲音。卡紮菲極端仇視以色列,認為以色列國必須從地圖上消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定要返回生養他們的家園。而美國在這點上卻扮演著與之相反的角色。因此,卡紮菲是一麵反美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