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九連菩薩”李太後(2 / 2)

雖然勉強立了長子為太子,但是李太後卻無法迫使兒子喜愛王恭妃。王恭妃長期失寵,被囚禁在冷宮,見不到兒子,晝夜啼哭,以致眼睛哭瞎。臨死的時候太子去看望她,將門口的鎖砸碎之後才進得了門。王恭妃摸著兒子的衣服說:“我兒長這麼大了,我死也瞑目了。”於是很快就咽氣了。當時是萬曆三十九年,王恭妃享年47歲。9年後,她的兒子、孫子先後即位,被尊封為皇太後。

鄭貴妃的兒子已經年紀一大把還賴在皇宮中不肯到封地去,謀圖皇位。鄭貴妃聲稱要為皇太後慶祝了七十大壽盡孝心之後才走。李太後訓斥說:“我的二兒子潞王也能隨隨便便跑來祝壽嗎?”因為,明朝限製諸王行動,對他們約束極嚴,不允許離開封地,更不許擅自來京城。然而恰巧李太後在七十歲生日的前一個月逝世,並未能做壽,這樣鄭貴妃的兒子就沒有任何理由留在京城了。在李太後去世45天之後,鄭貴妃之子終於離開京城到河南去當福王,太子的威脅終於解除。

李太後一生篤信佛教,其實,是萬曆皇帝尊封她為“九連菩薩”。萬曆成年以後數十年不問政事,不見大臣的麵,並派太監到民間橫征暴斂,搜刮民財,導致民不聊生、災變迭起,國家內憂外患,根基日空。兒大不由娘,她隻管保住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並不多幹涉兒子,何況按律後妃本也不應幹政。所以,她寄情宗教,兒子如何也就隨他去了。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李太後去世,終年70歲,與丈夫及陳皇後合葬在十三陵中的“昭陵”,諡號“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後”。

現代啟示錄

教育是不是萬能的?

母親是好母親,兒子卻不是好兒子。這個問題很費解。一個接受了整個國家最精粹的教育的孩子,竟然長成了一個昏君。這不能不發人深省!教育到底是不是萬能的?不管答案為何,每一對父母還是會盡力去培養、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對夫妻出身貧苦,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辛辛苦苦地打拚後,終於掙下了一份家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發誓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個“貴族”。因此,花大價錢給孩子請來專業老師,教他學鋼琴、英語、法語、說話、儀態、騎馬等一切在他們看來“貴族”的東西。但他們卻忽視了一點,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沒有跟著“貴族”起來。

有一天,孩子最喜歡的一件上衣被家裏的阿姨不小心燙破了。孩子非常傷心,居然一開口就是一串髒話。正好讓孩子的父親聽見了,非常生氣:“老子花錢讓你當‘貴族’,你竟在這兒給我罵人?”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還痛陳“革命家史”,想讓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孩子一方麵還在心疼那衣服,一方麵也是理虧,還有一方麵是惱羞成怒,居然表現得很不合作。父親一看,更生氣了,說:“你個混蛋,我的錢都花到哪去了,老師都教了些什麼東西?說,你跟誰學的?”孩子回答得非常爽快:“跟你學的!”看吧,從這一點上說,家長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不是件輕省的事,以下幾點也許能讓你參考一二:

1.身教與言教相結合

不要動輒使用粗俗的語言或言行不一致的做法給孩子造成困擾。另外,也要努力戒除或克製自己的不良習慣,免得孩子以此為“榜樣”學習。

2.尊重孩子,認真聽他的意見,並與之平等地溝通

在溝通時要注意,盡量少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這會破壞掉孩子坦誠交流的勇氣和信心。

3.讓孩子自理、自立

愛孩子不是給他包辦一切,要適當地給孩子獨立與磨煉的機會,幫他培養自理、自立的能力。

4.與孩子一起成長

跟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也培養自己進步。

5.看“淡”孩子的錯誤

不要放大孩子的錯誤,或者抓住不放,經常拿出來“警戒”孩子。其實,這種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6.注重家庭環境教育

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

7.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

8.德育和智育同樣重要

除了教他學習之外,還要教他做人,普及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則和正確的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