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歌的含義是什麼?我國古代《詩大序》中說:“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心而形於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詩和誌和情緊密相連,詩源於情趣,情趣源於心誌,“心誌”也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和誌向等。古代學者鍾嶸在《詩品》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指出寫作是由自然景物的變化,或某種生活感悟,社會現象的觸動引起的。對於詩歌的含義,我國有教材表述為:“詩是以精煉、形象、具有一定節奏韻律的語言,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對於什麼是詩歌,英國著名詩人雪萊說“詩即熱情”,德國著名詩人席勒說:“真正美的東西,必須一方麵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麵跟理想一致。”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指出:“要做一個詩人……他需要的是對於現實問題的強烈興趣。”筆者膚淺地認為,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高度要求,從文學藝術作品傳授知識、陶冶情操涵養心性和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神聖使命出發,詩歌應該是良知和善行的向導,照耀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理想境界的燈塔;應是真善美事物的禮讚,美麗心靈情感的抒訴……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階段,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需要詩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詩歌,對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滿渴求的廣大讀者更需要詩歌,日升日落,春去秋來,風花雪月,琴棋書畫,盡管我們的生活繁忙,但在平凡寧靜中卻有許多閃光的東西,無不觸動寫作者的靈感去攝取,去吟詠,從而滿懷激情地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
收入這冊集子的100多首詩作,筆者按照詩的內容分為四部分,寫作時間前後相隔數十年,其中,寫於文化革命前的有“插秧”、“梆聲”、“訪洪家關賀龍故裏”,寫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早期的有“春光素描”、“采茶曲”、“秋色讚”和“桔林秋色”,以上作品曾在湘西州《團結報》上刊發過。因此可以說,詩集中的大部分作品為近十餘年間寫作,而新作中的“聽蛙”、“街頭民間藝人”、“擺手舞”、“聖潔的水”、“小路”、“望月”、“雛趣”、“夢中江南”等30多首作品,或編入國內叢書,或在報刊上發表過。
詩集中的作品雖然經多次反複修改,但仍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對此筆者也不十分如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盡管如此,但我“衣帶漸寬終不悔”,仍然一如既往地熱衷於文藝寫作,以此作為業餘愛好,用以提高閱讀寫作能力,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為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奉獻微薄的力量,這也是筆者堅持寫作的原因和動力所在。
三
在這冊詩集出版之際,我首先要感恩黨和人民,是黨和人民的教育培養引導我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光榮之路,能夠以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回報社會,回報人民。在此也要感恩我的父母沈企梁和禹慈英,他們從小給我講述過古典小說中的故事,使我受到文學的啟蒙教育。同時還要感謝供我讀書、教育培養我多年的姐姐沈仁義姐夫吳邱庭,以及在我成長過程中付出了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師、同學、同誌和父老鄉親。
少年時到湘西求學,從大學畢業後又在湘西參加工作,可以說湘西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著獨具少數民族地方特色的鄉風民俗,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筆者的不少詩篇就取材於此,因此我要感恩湘西感恩桑植,感恩勤勞淳樸的湘西各族人民。
湘西州《團結報》社的老一輩編輯,對一個初學寫作的學生給予扶持和培養,使我堅定了寫作信心。北京《詩刊》社的曉晴老師,對我的詩作進行修改和點評,給予推薦發表,使我獲益頗多。山東省“東方之光”文化中心的卜一先生,北京“新世紀之聲”的編輯同誌,陝西省“星辰文學叢書社”的楊洋主編,北京“和諧杯全國詩書畫攝影作品大展賽”的編委們,把我的作品編入叢書,其文友之情倍感珍貴。我大學時的同學、詩人李泊龍,我的外甥女、作家文姣平對詩集的修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桑植縣榮盛內資印刷廠和長沙出版經紀人、湖南讀書會張立雲先生,對詩集《望月》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謝意。
詩集中的作品和這篇後記,如有不恰當的地方,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沈安民
2013年3月於桑植縣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