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在呂克昂學而不厭,教而不倦,仰觀俯察,勞心苦思,在對自然本質和人生奧秘的玄思中,享受著他孜孜以求的“與神相接近的”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23年,橫戈馬上、東征西戰的一代霸主亞曆山大在巴比倫猝然病逝。念念不忘其民主和自治的雅典人民聽到亞曆山大去世的消息,歡呼雀躍。他們立即召開公民大會宣布獨立,還把流放到埃癸那島的德謨斯提尼接還雅典,奉為領袖,再次掀起了反馬其頓的怒潮。
亞裏士多德首當其衝,成為攻擊對象。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亞裏士多德一心求知,極少過問政治。偶爾為之,也總是利用他和馬其頓的關係為雅典謀福利。例如,公元前337年,由於他的斡旋,馬其頓軍兵臨得爾斐而不戰,使希臘這塊“聖地”得以保全。雅典人民為此給他立了一塊碑。上麵寫道:“他為增進雅典人民的利益而與菲力浦王周旋,對他們作出了貢獻,……為城邦作出了出色的服務。”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推崇城邦製和民主製,並認為城邦最好不要超過十萬人,這與亞曆山大帝國的理想顯然格格不入的。由於政治趣味不相投,再加上亞裏士多德的侄兒加裏斯塞納斯隨亞曆山大東征,由於反對亞曆山大接受波斯習俗而被後者所殺,所以,亞裏士多德與這位學生的關係也日益冷漠。然而,雅典人民不理會這些,他們容忍不了亞裏士多德與菲力浦、亞曆山大以及馬其頓駐希臘總督安提帕特的交情,把他看作是馬其頓的間諜,給他立的碑被打碎了,並扔在一口枯井中(這塊碑已為近代考古學家發現)。
與此同時,雅典人還給他羅織了一個“奉承僭主,不敬神明”的罪名,向公審法庭提出指控。證據是亞裏士多德為僭主赫爾米亞在得爾斐立像並撰寫挽聯,赫爾米亞是亞裏士多德的同學。柏拉圖去世後,就是他邀請亞裏士多德到自己做僭主的阿索斯城訪問和居住的。赫爾米亞出身奴隸,而且由於政治上的一些原因,他在古代一直聲譽不佳。但是,他對朋友卻肝膽相照,對亞裏士多德的學術活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後來他由於被內奸出賣而被波斯人俘虜,受盡酷刑而死。亞裏士多德為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就在得爾斐給他立了像並寫了挽聯。沒想到這卻成了亞裏士多德“不敬神明”罪的“鐵證”。“不敬神明”這一罪名在希臘似與中國的“莫須有”相似。阿那克薩哥拉說了一句“太陽是燃燒的石頭”,就被指控為“不敬神明”,幸得伯利克裏的保護而過關。蘇格拉底倡導新的思想方法,要求人們關注自己的內心,也被指控為“不敬神明”(外加一條“敗壞青年”),結果處以死刑,飲鴆而亡。現在它又落到了亞裏士多德頭上。
亞裏士多德麵臨這種形勢,預感到蘇格拉底的悲劇會在自己身上再現。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不使雅典人對哲學第二次犯罪(第一次就是處死蘇格拉底),他把呂克昂的事務交給泰奧弗拉斯托斯,揮淚離開了雅典,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呂克昂學校,離開了終日相伴的朋友們和學生們,來到優卑亞島的卡爾基斯城,棲身在他母親留下的老屋中,終日憂鬱,惆悵不已。同年底,安提帕特借援軍之力,大敗反馬其頓聯軍,穩定了局麵。但是,亞裏士多德卻未能再返雅典了。遭此變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的打擊,不幸得病,於公元前323年在卡爾基斯去世,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