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名毀家破,死後之悲(1 / 2)

萬曆九年夏天,57歲的張居正病倒了,自知已到了退下來的時候。頭一年,他已屢次上書申請退休,但神宗堅持不許,數次慰留。無奈他隻得肩負重任繼續支撐。事實上,時局也不容許他休息,清丈田畝的計劃還未最後完成,向全國推行一條鞭法的詔令才剛剛發出,北部邊疆仍需時時警惕,邊將的更替要他去協調。

萬曆十年二月,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至萬曆七年間各省積欠的錢糧,以完成多年宿願。自萬曆初年行考成法以來,國家財政有了良好的基礎,現在已是休養生息的時候了。當初張居正是嚴厲追收積欠稅糧的主持者,現在他又申請免除積欠錢糧,與民休息,這是他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的體現。

就在這時,張居正又病倒了。但他仍請假在家辦公。內閣事務由張四維、申時行代理,但是稍為重要的公事,他二人還是到張居正病榻前請示。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張居正兩次上疏懇請退休,還歸鄉裏,“伏望皇上憐臣十年拮據盡瘁之苦,早日賜骸骨,生還鄉裏,如不即死,將來效用尚有日也。”但是悲切的懇求沒有打動神宗。六月二十日,昏迷數日的首輔張居正在北京寓所辭世而去,未能實現他生還江陵故裏的願望。彌留之際,神宗向他允諾:“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隻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死後的排場,神宗為他安排得很周到:下詔罷朝數日致哀,追封張居正為上柱國,賜諡文忠公。司禮太監監護喪事,內閣大臣、錦衣衛指揮護送靈柩歸葬江陵。

然而世事多變,隆隆聖恩轉瞬間已為風刀霜劍代替。張居正屍骨未寒,時勢已然驟變,話得從頭說起。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張居正踏上首輔之路,從那時起他開始將孕育多年的政治主張付諸實踐。推行這些政治措施需要政權力量的保護,這是張居正從政多年的經驗。為此,有三個重要的人物,要他去應付:皇貴妃、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神宗皇帝。

花費了許多的心思和周折,張居正處理好了同皇貴妃和馮保的關係,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張居正應付好了兩個成人,卻在應付10歲的小皇帝時為自己身後的波折埋下了種子。皇貴妃李氏對張居正給予充分信任,她不允許兒子不聽張居正的話。不足10歲的神宗在張居正的安排下已擔負了繁重的學習課程。張居正對神宗要求極嚴格。一次,神宗朗誦《論語》的時候,不小心把“色勃如也”讀作“色背如也”,在旁站著的張居正厲聲說:“應當讀作‘勃’字。”神宗嚇了一大跳。一次進講官寫好太祖的《大寶箴》作為神宗的習字帖,張居正說:“這一篇文章和君德治道,都很重要。皇上不僅要摹寫,還要能背誦;不僅要背誦,還要能講解。”過了幾天,神宗把張居正召來,高高舉起《大寶箴》交給居正,當著居正的麵把《大寶箴》全文高聲背誦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