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頒詔全國令重建先前所廢諸寺,營造寺廟及塑像所需費用,從民間征收,百姓可自由出家。同時,各級政府所轄文化部門負責抄寫佛經,置於寺內,副本藏於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教,多於六經數十百倍”。據統計,在這一年中文帝曾分別於二月、三月、七月和八月四次頒詔令建寺廟,此等規模的興建佛事舉動,除梁武帝外,恐怕曆史再無第二位君王能居隋文帝之首了。那麼究竟是何原因使隋文帝甘心如此為佛教的興隆大造聲勢呢?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種說法認為,隋文帝崇佛乃是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用佛教來麻痹廣大民眾是南北朝以來的傳統做法,隋文帝的崇佛正是沿襲了這種統治策略。因為當時的情況是,隋文帝是篡周而立的,全國各地有太多的勢力實際上並未臣服於他,以佛教將民眾的思想鉗製,可以避免人心浮動所帶來的統治危機,即所謂“隋文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以收眾望”,說明了隋文帝的宗教政策是根據政治需要而製定的。
但有學者則認為與隋文帝幼年出生和成長的經曆有關。據史載隋文帝出生於佛教寺廟中,並在神尼(一說是寺僧)的撫養下長至13歲才離開。長期的耳聞目睹,使他對寺院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加之神尼的“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的期盼,都令隋文帝深感興建佛事之重要,於是為了完成養母神尼的願望,報答在寺院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關照,紀念養母神尼的養育之恩,便在一上台就下詔建寺。
然而,也有學者並不認可上述說法。他們指出,隋文帝的個人思想觀念決定了他的上述崇佛現象。史載文帝“因集業故,得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興是王以天護故,稱為天子”。文帝在其給律宗靈藏法師的手敕中說:“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為道人天子,有欲離俗者任師度之”,“律師化人為善,朕禁人為惡,意則一也”。這些學者研究後認為在文帝的意識世界中存在一個俗世與佛教的淨世,這兩個世界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即同為治人、度人之世。隋文帝大建寺院,崇信佛教,表明了他是要和佛教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
但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則認為,佛教在隋文帝手中得以崛起,主要是因為隋文帝比較迷信,他在代周而立之際曾大肆屠殺周室宗族,對平定尉遲迥叛亂的過稱中亦大開殺戒,為了免遭惡鬼纏身,便大興佛事以超度亡魂,來換取自身心靈的平靜和精神的慰藉。唐朝僧人道宣曾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中記載了當年的平叛大屠殺,文中記載說:“擁俘虜將百萬人,總集寺北遊豫園中,明旦斬決。圍牆有孔,出者縱之,至曉便斷,猶有六十五萬人,並於漳河岸斬之,流屍水中,水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聞帝,帝曰:‘此段一誅,深有枉濫,賊止蔚迥,餘並被區。當時惻隱鹹知此事,國初機候不獲縱之。可於遊豫國南葛履山上立大慈寺,坼三爵台以營之,六時禮佛,加一拜為園中枉死者’。寺成,僧伍依敕禮唱,怨哭之聲一期頓絕矣。”可見,當年的大屠殺所造成的恐怖在月黑風高之際,使整個遊豫園充滿了冤魂野鬼的淒厲哭聲,即使是隋文帝本人也心中難安,其建寺超度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來,關於隋文帝大興佛事的原因的確是百花爭鳴,說法各異。然細想之,似乎也並無互相衝突之處,實際上,任何謎團的出現,都有其本身頗為複雜的原因,那麼,對於它的破解之法也有多方麵的注釋也就不足為奇了。
附錄 隋文帝楊堅大事年表
541年 西魏文帝大統七年
六月十三日(公元7月21日),出生於華州(今陝西省大荔縣)。
出生後,即由尼姑智仙撫養於般若寺中,至十三歲。
554年 西魏恭帝元年 十四歲
被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
555年 西魏恭帝二年 十五歲
因父親楊忠的勳功而被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
556年 西魏恭帝三年 十六歲
升驃騎大將軍,加開府;與北周柱國、大司馬獨孤信十四歲的女兒獨孤伽羅結婚。十一月,宇文泰去世。
557年 北周孝閔帝、明帝元年 十七歲
正月,北周立國,宇文覺(孝閔帝)即天王位,宇文護執掌朝政;九月,宇文護廢孝閔帝,改立宇文毓(明帝)。楊堅任右小官伯,進封大興郡公。
560年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 二十歲
四月,宇文護毒死明帝,改立武帝宇文邕。楊堅遷左小宮伯。
561年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 二十一歲
長女楊麗華出生。
565~568年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至天和三年 二十五歲至二十八歲
出任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侍奉母疾三年。天和三年,父親楊忠去世,襲爵為隋國公。字文護想加害於他,被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所勸阻。
572年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 三十二歲
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收回政權。
573年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三十三歲
九月,周太子讚納楊麗華為妃。
575年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三十五歲
五月,周齊王憲懷疑楊堅,曾密勸武帝除之,未被接納。七月,周武帝伐齊,楊堅任偏師水軍統帥,得以領兵出征。九月,周軍撤退,楊堅焚舟艦自陸路撤回關中。
576年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 三十六歲
周大臣王軌以太子讚非社稷之主而勸武帝除掉楊堅,以免後患,未被接納。十月,周武帝再次率軍伐齊,楊堅被委以主力部隊右路第三軍總管的重任,會同諸軍,一舉攻克北齊發祥地晉州(今山西省臨汾市)。齊後主率主力來援,周以少量部隊堅守晉州,全軍退回關中,旋又出關,破齊主力於晉州城下。
577年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三十七歲
北周滅齊。北齊任城王高湝據冀州抵抗。楊堅隨北周齊王憲出征冀州,俘虜任城王高漕;二月十三日,因功封定州總管,進位柱國。十二月二十九日,調任南兗州總管。
578年 北周宣帝宣政遠年 三十八歲
六月,武帝逝世,宣帝即位,立楊氏為皇後,楊堅因此進位上柱國,回京任大司馬。
579年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靜帝大象元年 三十九歲
元旦,宣帝初置四輔官,楊堅成為四輔之一的大後丞;七月一日,躍升為大前疑,位居四輔官之首。
580年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 四十歲
宣帝要處死楊皇後,楊堅妻獨孤氏入宮苦求才獲免。不久,宣帝召楊堅入宮,打算誅之,後來因為找不到口實而作罷。楊堅請求外任以避禍。
五月初四,楊堅被任命為楊州總管,但他借口足疾而沒有赴任;十日,宣帝發病,楊堅入宮侍疾;二十四日,宣帝駕崩,鄭譯、劉昉等人矯詔楊堅輔政;次日,靜帝入居天台,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總領百官;六月二十三日,因為尉遲迥、宇文胄等人起兵,靜帝詔令楊堅都督內外諸軍事;八月,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南奔陳朝;九月二十九日,周朝廢除左右丞相之號,僅設大丞相一職,由楊堅擔任;十月十日,楊堅加大塚宰職,總攝其他五府,集大權於一身;是月,平定王謙;十二月十三日,楊堅進封為隋王,以十郡為國。
581年 隋文帝開皇元年 四十一歲
二月初九,楊堅任相國,總百揆,加封十郡,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被九錫之禮,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十三日,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國名為隋,年號開皇,實行三省六部製,封賞功臣,任命首批行政首長,確立恢複漢魏傳統的國策,改變輿服製度,革除周末苛政。降周靜帝為介國公,大殺北周宗室。
突厥與北齊營州刺史高玉寧合兵進犯,攻陷臨渝鎮。四月,詔修長城,停止北周以來向突厥輸納的“歲貢”,確立積極防禦的方針,委派大員出鎮沿邊要地,加強戰備。
五月二十三日,派人害死北周末帝。
吐穀渾進攻弘州、涼州,八月,遣行軍元帥元諧擊破吐穀渾。
九月,反擊陳朝的進攻,盡複江北之地。統一貨幣,行用五銖錢。
十月十二日,頒行《開皇律》;十六日起,巡視岐州一帶,獎掖提拔有政績的地方官,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才返回長安。是年,下詔聽任境內百姓自由出家,令計口出錢,營造佛教經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