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凡家世(1 / 3)

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六月十三日深夜,夜色漆黑昏暗。突然,隨著一位男嬰的呱呱墜地,馮翊縣(今陝西大荔)般若寺內紫光充庭,祥雲繚繞,室內洋溢著濃鬱的芳香,霎時間,天色光亮一片,光彩照人。

第二天一大早,自稱是河東來的一位法號為智仙的尼姑,對嬰兒的母親說:“此兒生來富貴,萬不可按俗兒撫養。”並要把他帶到一個特殊的地方照料。其母欣然應允,並不定時地去看望嬌兒。

這個男嬰不同尋常的身世在他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造就了他不同凡人的名分。而他不同凡人的身世也令其父親常常思之而遺憾不已。

正是他不凡的身世,他被取一小名叫那羅延,而楊堅卻是他的真正為世人所共知的名字。但真正被世人所記住的,是他的偉大功績——結束了中國長期的分裂局麵,統一了各霸為主的南方和北方,並於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建隋後,改元開皇)建立了在我國曆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隋朝。

據傳說,楊堅自幼相貌很像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通頭頂,目光四射,手上有輪廓似“文”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麵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苟言笑。

這樣的傳說當然可以理解,因為曆史上關於天子的神奇傳說實在太多。它一方麵是人們對天子的過於崇拜,另一方麵或多或少是統治者用以掌握權力以達到統治人民的手段。

然而,楊堅的智力並不像傳說中那樣生來就有天子的品質。

幼年的楊堅在史書上雖然沒有過多的記載,甚至隻是一筆帶過而已。毋庸置疑,幼年的楊堅並沒有過人之處。少年時期的他也並未顯示出超人的技藝和天賦。人們似乎隻記得,楊堅自幼愛好音樂,少年時曾經常懷抱琵琶自彈自唱,而且曾經編過兩首歌曲,名為《天高》、《地厚》。後來,楊堅做了皇帝以後,曾作為宮廷歌曲演奏,但人們至今並未找到它們的具體內容。

在一所古老的尼姑庵中,由於女尼的精心照料,楊堅無憂無慮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這裏沒有幸福的父愛,沒有難忘的同伴嬉鬧,平日裏能聽到的隻是喃喃地念佛聲和啷啷的木魚敲擊聲;能看到的隻是尼姑智仙匆匆的佛事。然而,漸漸地,這些在楊堅幼小的心靈深處紮下了堅實的根。

是的,一個人一生中幼年記憶裏的事往往會終生難忘,而且往往會為他成年後的作為埋下深深的基石。而楊堅幼年清貧的生活給他的心靈留下的深刻印象,使他更加難忘。這其中,最使他終生難忘的卻是智仙尼姑的撫養之恩和她對佛虔誠的信念,這足以使他對女尼、對佛感激不盡。

不過,有一個人卻始終為楊堅母子當時的境況感到遺憾。他就是楊堅的親生父親楊忠。

楊忠當時是西魏的名將,在妻子臨產的時刻,他並未守護在妻兒的身旁。但人們並不能因此就斷然責備身為父親和丈夫的楊忠的無情。他那時正在為宇文泰征戰疆場,以致使其子生於寺中,而養於尼。

後來的事實證明,楊忠比別人更愛自己的兒子。楊忠不愧是一名智勇雙全的大將,一生的艱辛磨難,為兒子的偉大基業開辟了一條寬敞而光明的大道,為楊氏家族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存在,是為當時的名門——楊氏家族的輝煌成就而奮鬥的繼續,是使楊氏家族載入曆史輝煌一頁的最重要的奮鬥者。

那麼,究竟楊忠是怎樣為兒子開辟一代帝王的道路的?楊堅又是怎樣成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隋王朝的開創者的?這還得從楊氏家族說起。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人們往往奉自己的名望為至寶,因為它是借以區分人們地位高下的憑證,是表明自己高貴於他人的標誌。而楊堅及其父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一個十分講究名望、家世的年代。

翻開《周書》、《隋書》、《北史》,展現在後人麵前的是這樣的史實。

楊忠,弘農華陰人。小名奴奴。高祖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因家於神武樹頹焉。祖烈,龍驤將軍、太原郡守。父禎,以軍功除寧遠將軍。屬魏末喪亂,避地中山,結義徒以討鮮於修禮,遂死之。保定中,以忠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興城郡公。

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隨國公。薨,贈太保,諡曰桓。

隋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小名那羅延。本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之十四世孫也。震八世孫,燕北平太守鉉,鉉子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因家於神武樹頹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

很顯然,楊堅及其父親出身於弘農楊氏,而弘農楊氏在當時可稱得上是名門望族。

那時的名門望族一般都有各自值得向別人炫耀的輝煌家族史。他們一般都是官宦世家,在朝中任高官代有其人。楊堅所在的弘農楊氏當然也不例外。

然而,正如史書記載,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第十四世孫。楊震是弘農華陰人,但從楊堅上數6代人,即忠、禎、烈、嘏、元壽、鉉,史書上都有記載,而從楊堅的六世祖楊鉉再往上數8代至楊震,曆史卻是一片空白,似乎這幾代人都悄然失蹤了。

人們不會忘記,楊堅家族的故裏是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古都之間,他們為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效勞至少有兩個世紀;人們更不會忘記,在政權更換頻繁的年代,貴族之間的掠奪、鬥爭往往極為殘酷,滿門抄斬是常有的事,特別是身居朝野顯位的文才武將更不例外。而這正給我們分析楊氏家族斷層史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也就是說,楊堅家族中,楊震以後很可能在一次激烈的貴族爭權奪利中被殘酷鎮壓。為了逃避災難,楊氏家族有一些人遠離他鄉,而其中大部分則被殘殺、迫害而沒落。可以想像,這是對楊氏家族的一次沉重的打擊。以至於他們竟有8代人出沒不定,過著艱苦的生活而不為世人所知,而且他們也被嚇得暫時不敢與世爭奪。

不過,到了楊堅的六世祖楊鉉,似乎局勢又有所變化,楊氏家族又重新東山再起。這一次重新崛起,使得他們代代人才輩出,直至楊堅成為隋王朝的建立者,楊氏家族達到鼎盛時期。

不過,楊堅的成功,在極大意義上是其父楊忠一生奮鬥的結果。可以說,沒有楊忠,沒有楊忠的南征北戰,沒有楊忠的出生入死,結交天下賢才、名門貴族,就沒楊堅後來的入太學,就沒有後來的建隋代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