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培養我們熱愛自由”

伏爾泰與世長辭了,但他的思想火花仍在猛烈燃燒,他的形象已深深銘刻在人們心中,他的著作將作為啟蒙思想的寶庫,源源不斷地為人們提供精神動力。

對於伏爾泰的死,人民悲痛,但並不覺得空虛;專製政府和教會幸災樂禍,但並不感到安然。

伏爾泰生前,不少有心、有誌之士,就開始了籌備整理出版伏爾泰全集的工作。伏爾泰死後,首先由博馬舍將伏爾泰的全部作品編成了一套叢書,共七十卷,於1784年刊印出版。這套著作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出版,無疑是對革命事業的一項重大貢獻,在當時起著特別地宣傳鼓動作用。法國專製政府和天主教會對這一點也是十分清楚的,他們認為,早先零散的伏爾泰作品對於國家和宗教的危害,不如現在將它們編輯在一起更厲害。所以,政府和教會極力反對博馬舍,十分害怕伏爾泰對群眾精神影響的力量。

1785年,巴黎大主教在主教谘文上,以冒犯“神怒”來恐嚇一切要讀“不信上帝的”伏爾泰作品的教徒們。同年,法國政府的財政大臣卡隆納,向牧師們籲請從教會基金中撥出兩千萬裏弗爾捐給國庫,一向吝嗇的神甫們同意給政府一千八百萬裏弗爾,但有個條件,那就是要國王頒布一道禁止伏爾泰全集出版的法令。這個條件,對於當時的法國政府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如此一舉兩得的好事何樂而不為?7月3日,政府迅速頒布了禁止出版伏爾泰全集議會決議。決議的原文四處張貼,在該書的編纂和出版者博馬舍住宅門上還貼了雙份。

伏爾泰的思想,之所以被革命人民衷心地敬仰和推崇,使反動勢力極端地仇視和害怕,是因為他的思想順應了曆史潮流,導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他的思想處處洋溢著正義、知識、智慧和光明。

伏爾泰把腐朽反動的封建專製製度視為漫漫的長夜,他崇尚理性,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逐現實的黑暗、消滅君主專製、消滅特權和不平等現象,實現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建立起“理性的王國”。

伏爾泰反對蒙昧,提倡科學和文化。他簡明通俗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廣泛吸收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闡發以自然神論形式出現的無神論世界觀,反對神權統治,反對宗教迷信,批判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向以天主教會為首的宗教反動勢力發起勇猛進攻。

伏爾泰遵循的是一條唯物主義思想路線。他繼承了英法兩國曆史上的先進思想,特別是繼承了洛克的唯物主義,批判了17世紀的形而上學,並把這些先進的思想材料,結合法國當時的社會實際和科學條件加以改造和發展,凝結出了18世紀時代精神的精華。

伏爾泰是當時法國第三等級中各階層的思想代表,他的思想是第三等級各階層進步思想的大彙合。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其理論是以本階級的利益為根本宗旨的。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法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破除農村的封建生產關係,反封建是第三等級中各階層共同的鬥爭目標。資產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情農民的疾苦,發出解放農民的呼聲。列寧指出,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特征之一“是堅持人民群眾的利益,主要是農民的利益(農民者和啟蒙者時代還沒有完全解放出來,或者隻是處在解放之中),他們衷心相信農奴製度及其殘餘一經廢除就會有普遍幸福,而且衷心願意促進這一事業。”所以,伏爾泰當時是以“全民利益”代表的麵目出現的,他必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

伏爾泰是思想敏銳、學識淵博、智勇兼備、富於犧牲精神的巨人。他在眾多的學科領域,都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幹,提出了破舊創新地獨到見解,大大推動了科學事業的革新和發展。他麵對封建專製和反動教會的殘酷壓迫,對自己的事業忠貞不渝,抱著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堅韌不拔地進行鬥爭,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那種生氣勃勃的革命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盡管伏爾泰許多政治口號的內容具有深刻的資產階級印記;他的唯物主義從本質上講還是機械唯物主義,還沒有擺脫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支配;他關於社會曆史方麵的理論也仍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對這些領域的探索無一沒有新的貢獻。舉世公認——伏爾泰為聲勢最浩大的、最徹底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對此,伏爾泰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他雖然沒有親眼看到大革命的洪流,但他在生前就已經預言革命的風暴即將到來。伏爾泰生前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所看見的一切,都在傳播著革命的種子,革命的發生將不可避免,不過,我怕是沒有福氣看到它了。”伏爾泰對自己為啟迪法國人民的覺醒所作的努力而自豪,為啟蒙運動的勝利而驕傲。他生前曾覺得隻有這樣,當有朝一日倒在法蘭西疆土上的時候才會心安理得,才會無愧於下一代。伏爾泰把未完成的事業寄托給了年青一代,將即將到來的勝利的喜悅也留給了青年人去分享。他說:“法蘭西凡事都落後,但是現在總算是趕上了。這光明已散布在遠近各處,時機一到,革命立刻就要爆發。那時候,該多麼熱鬧呀!年輕人真幸福,他們將會看到不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