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素來欽佩周旻兄的才氣。20年前一個周末的上午,在廈大勤業餐廳前遇到周旻,得知他將從廈大調往廈門電視台任副台長,我當時的感覺有些複雜,幾分喜悅,還有幾分遺憾。周旻兄是內秀之人,做學問定能成大氣候,去電視台半官半商,未必合他的脾性。人生莫大的幸運,莫過於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有所成就。

很長一段時間,周旻身在名利場,但工作之餘心仍在書齋,這種心態有利於他所從事的知識分子工作以及新聞工作。我們經常擠時間一起談書,一起寫書,一起編書,他的著作量絲毫不少於在大學教書的時候。以前聽我們校長說過一句話:有的人,你讓他做學問他會死;有的人,你不讓他做學問他會死。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粗暴,但卻是至理名言。周旻兄是那種不讓他做學問會死的人。我和他都認為,無論學者或官員,應該有更多的知識積累與社會實踐的融合,提倡“書卷氣”而不是“書生氣”。多年來,做傳媒管理、做知識分子工作是周旻的主業,他都做得很出色。而讀書寫作、書畫創作,是他儲存學識、觀察社會、推進工作的生活方式,不管他從事什麼工作,這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生活。

辜負自己的才情就是辜負自己的生命。最初那些年,周旻還是每一兩周都來我這裏聊聊。憶起那段日子,總覺得很美好。二三好友,坐在白城的高台上,午夜閑聊,海風徐來,茶香陣陣。人生優雅,不過如此。無奈好景不長,周旻從組織部調回市廣電局當領導,不久,又高居廣電集團總裁之位,大概就隻有工作沒有生活、隻有公務沒有自我了。稍後不久,我也開始了我的兼職行政領導的公務生涯。先是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後來內心的平靜也失去了,我們或者沒有時間坐下來,或者有時間也沒有興致聊起來。轉瞬之間十年過去了,這期間我們見麵的次數屈指可數。直到一年多以前,周旻調往市社科聯任職,每日上班在高高的同文頂上,天風海濤,眼前蔥綠色的小島鼓浪嶼,像樹冠一樣浮在碧波之上,點點紅瓦屋頂,如最後幾朵鳳凰花開放。那一次,我站在周旻辦公室的陽台上眺望鷺江,一艘艘快艇駛過,那一刻,我想到,做什麼才不辜負這番良辰美景?

周旻赴任社科聯當領導,以他的閱曆和學識積累,很快進入工作狀態。他推進社會科學界發揮智庫作用,提升社科研究和地方曆史文化研究水平,推進社科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社科人文素質等,社科工作有了新氣象,得到各界好評。在社科領域當領導,導向意識和多樣才能構成周旻的優勢。他在思考用什麼方式為社科研究與普及工作,再創品牌。繁忙的工作之餘,周旻開始寫字作畫,每晚堅持創作五六個小時,直到淩晨。書畫是他的童子功,他畫廈門風景、曆史人物,在他一張張鋪展他的畫作時,我辨識出那個久違的周旻又回來了。激情之下,他創作的速度令人吃驚,而且逐漸捕捉到他自己的創作主題。近代曆史風起雲湧,鷺江兩岸不僅是閩南的中心,而且是整個南中國海的中心。從這裏,人們走向海洋;從這裏,人們深入內陸;從這裏,無數英烈誕生,群星閃耀。他們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家鄉,改變曆史的同時也改變未來。他們轟轟烈烈或勤勤懇懇的一生過後,如今沉睡在故鄉或異鄉的泥土裏了。曆史翻天覆地,已經很少有人還懷念他們。周旻想用自己的畫筆,讓他們重生在我們麵前。

周旻一幅幅地畫他的曆史人物,透過筆墨,與先賢對話,真是莫大的幸福。曆史不應被忘記,誰掌握了曆史,誰就能掌握現實;誰掌握了現實,誰就能擁有未來。廈門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它是中西交流與碰撞的前沿,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鋒,這裏發生的許多事件、湧現的許多人物,都具有史詩性。以畫傳的形式展示這段曆史,立意高遠,形式獨創。“廈門社科叢書”決定收錄此畫傳,不可不謂獨具慧眼。我以為社科選題有三原則:不重要的不做;別人做過的不做;別人能做的不做。該選題完全符合這三原則,重要,無人做過,很少有人能做。周旻為他的畫傳總結出四大創新特點:一是選材精準;二是還原曆史;三是捕捉精神;四是詩書畫印一體。我獨看重這第四點。詩書畫印一體,當今時代,非常人所能。

《廈門曆史名人畫傳》即將出版,周旻兄囑我為序。欣喜感激之餘,草就此文。人生友情難得,有才情的友情尤為難得。願周旻兄引領社科界更多新風,願他好書好畫好文層出,好友仰望,在高高的同文頂上。

周寧

2014年8月9日

(周寧,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