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全傳24(1 / 3)

第23章出讓無線多方角逐 親臨台慶穩定軍心

邵逸夫因病住院,出讓“邵氏”的消息一時成為港島媒體關注的焦點;多家財團競相角逐沸沸揚揚,股市震蕩。邵逸夫開出天價嚇退傳媒大王,“小超人”知難而退成了“陪跑”。“六嬸”下密旨“反偷拍玩慘狗仔隊”,“六叔”出院後到半島酒家吃茶聽戲。為穩定軍心邵逸夫親臨台慶,並且笑口常開。眾明星登台獻藝搞笑一派喜慶,“無線”依然群星燦爛。

早在1990年1月21日的《亞洲周刊》上,就刊登了一則該刊記者訪問邵逸夫的談訪錄,摘錄如下:

問:香港邵氏王國由你主持大局,新加坡、馬來西亞方麵的業務又如何?

答:新、馬的業務機構都是由我出任主席,但具體是由我的兩個兒子和我三哥(邵仁枚)的兒子打理。其實香港的業務,除了我之外,還靠一大班好“夥計”(即員工)。

問:你有想過退休及接班人的問題嗎?

答:我要處理的事很多,未有考慮過退休問題。當然,我對接班人的問題也考慮過,並作相當的安排。

問:考慮都由你的兒子或家族成員接班嗎?

答:我在新加坡的業務相當大,有銀行、地產等,接班人不一定要是兒子,最重要的是令業務可以繼續。我的兒子必須有相當的經驗才能接班。所以要有公眾公司(即上市公司),而不單靠家族經營,需要聘任對生意有興趣而又願意投入的人士。現時打理新加坡的業務的人還年輕,接班人的問題並不著急,而香港則較急切,但已處理得很好。

問:你所栽培的人才,不少在羽翼豐滿後都蟬曳別枝,這會給你培育接班人帶來戒心嗎?

答:任何事業都要繼續下去,必須不斷栽培人才。試看萬世英雄如秦始皇,死去之後什麼都空。……

從這段訪談並不難看出,邵逸夫對他的“邵氏公司”的未來雖有憂慮,但更多的是希望有能接替他主持大局的人才。他並沒有想把自己的事業,全部交付給自己的兒孫的想法。在他看來,人才比事業重要。如果他的兒子是這方麵的人才,那當然是好事;如果沒有人才,即使有了事業,到頭也隻會是“萬世英雄如秦始皇,死去之後什麼都空”。

邵逸夫的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

古往今來,“父傳子,家天下”,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但是,邵逸夫能跳出這種傳統的窠臼,從事業的要求出發,去安排自己的接班人,這是難能可貴的。他是一位中國人,但卻能擺脫傳統的羈絆,走出中國人傳統的定勢,這正是他事業成功的秘訣之所在。“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墓年,壯心不已。”如今,這位年屆百歲高齡的“老驥”還在商場抨擊不止,永不言休,實在是個奇跡。

2006年7月,年屆99歲高齡的“六叔”邵逸夫先生因患肺炎住進了醫院,而他的子女又都言稱無意繼承父親的事業,加上各方人馬又覬覦“無線”(“TVB”)已久,於是,就傳出了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旗下媒體王國的股權——“邵氏兄弟”和香港電視廣播(人稱“無線”)隨時有可能易手出讓,一場股權爭奪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據多家香港媒體報道,“無線”的大股東——邵逸夫持有的“邵氏兄弟”公司曾經證實,近期曾同買家有過接洽,商討過收購“邵氏兄弟”和其附屬公司的股權之事。不過,“邵氏兄弟”強調,至今尚未簽訂任何買賣協議。

據媒體報道稱,當時有意收購“無線”的買家有以下幾家:

一、香港富商、有“小超人”之稱的李澤楷的“和記黃埔”集團公司,

二、內地大陸的中央電視台(CCTV)。

三、有世界“傳媒大王”之稱的“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

四、“邵氏”獨立非執行董事兼“其士國際”主席、上海政協常務委員、香港商人周亦卿

這幾家都有可能收購“邵氏兄弟”公司,從而間接取得“無線”(“TVB”)電視的控製權。

在這同家“買主”當中,呼聲最高的要算是“小超人”李澤楷。

李澤楷,“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 1966年11月出生於香港,香港富商李嘉誠之次子。1987年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學位。1987年至1990年,在加拿大投資銀行Gordon Capital工作;1990年,回港加入“和黃集團”工作,曾任“和黃集團”副主席。在商場上李澤楷素有“小超人”之稱。近幾年在商戰中不時爆出令人驚歎的大手筆,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香港財經媒體的重要位置上。作為李嘉誠的二公子,李澤楷一直試圖擺脫父親的影子,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因此,連年來他連續在市場上搞了幾個大動作,其中讓他聲名鵲起的便是他對電訊盈科的收購。

1999年3月。這位年輕的富家公子從香港政府手中免費取得數碼港的獨家開發權。隨後,李澤楷便收購了香港一家叫“信得佳”的上市公司,然後注入數碼港資產,在當年8月成立了盈科動力公司。盡管其父李嘉誠對此頗不滿意,但李澤楷對此卻義無反顧,他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創建“全球最大的寬帶互聯網企業”。隨後盈科動力便收購了香港電訊公司,與盈科動力合並為電訊盈科。

李澤楷的影響力在此時達到了頂峰。電訊盈科的股價也一路走高,瘋狂時曾出現了一天狂升23倍的紀錄,李澤楷一天就賺了300多億元,轟動全球。有人戲言李澤楷一天賺的錢,就相當於他父親一輩子創下的財富。大量中小股民在“小超人”的號召力之下紛紛跟進。

但是,盡管收購電訊盈科使李澤楷得到了很多風光,但隨著網絡泡沫的很快消失,李澤楷和他的電訊盈科也很快跌入了“滑鐵盧”。2000年,電訊盈科的虧損接近30億港元,2001年的虧損仍然超過20億港元。2001年1月,盈科動力的股價一度跌到了50美分以下,市值縮水到129億美元,為原來香港電信市值的三分之一。

2000年3月,李澤楷曾經在二板市場上籌集了10億美元,同時動用盈科動力的高價股票從大東電信手中購買了香港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香港電信,交易額估價達到380億美元,成為亞洲最大的一個並購案。為此,盈科動力背上了9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為了還債,盈科開始把香港電信中最有價值的移動電話和IP骨幹網的業務出售。在大東電訊急於拋盤和納斯達克的雙重影響下,盈科的股價開始走低,神話回落塵土,李澤楷的威信開始大打折扣。

幾年來,電訊盈科基本上是以出售資產、減債、縮股等艱難度日。2002年7月,電訊盈科放棄流動電話市場,全數出售CSL股權,套現6.14億美元;2003年1月,電訊盈科又宣布5股合1股,但對低迷的股價未能如願形成刺激;2004年初,電訊盈科分拆地產業務,並借殼東方燃氣上市,成為今天的盈科大衍地產,再配股減持盈大股價,又獲得約3億元;2005年4月,電訊盈科又以79億元的代價,引入“網通母公司”擔任其第二大股東。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使李澤楷在電訊盈科上的失利能夠得到扭轉,甚至在“網通母公司”進入時,市場上出現了傳言,稱李澤楷將最終會將電訊盈科出售,從而徹底退出這個給他帶來榮譽,也帶來恥辱的公司。

這種傳言,就在李澤楷與林山木的《信報》達成收購協議時,出現了成真的端倪。今年6月19日傍晚,電訊盈科在港宣布,公司已接獲一名獨立第三人向該公司洽購大部分電訊及媒體的相關資產,而電訊盈科已委托雷曼兄弟作財務顧問以認真考慮。同時,李澤楷也放出風聲,他將在今年11月退任電訊盈科主席一職。

消息甫一傳出,香港資本市場就又熱鬧了起來。盡管電訊盈科在李澤楷手裏已成“雞肋”,但在眾多的投資商人看來,它仍有著豐富的投資價值,許多著名的外資機構都紛紛介入,大陸的一些大機構也卷入其中,甚至李澤楷的父親李嘉誠也放言要加入收購戰之中。

但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電訊盈科如果接受這個所謂的“獨立第三人”的建議,該公司所餘資產無幾,基本上就會成為一家空殼公司,因此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李澤楷將其私有化,從而正式在“聯交所”除牌。

因此,李澤楷的這個舉動遭到了港島投資者的猛烈抨擊,輿論普遍認為“小超人”完全沒有責任心,在電訊盈科股價耗損了95%以後,沒有將公司業務和股價做上去而選擇了離開。

從資本操作的角度來看,也許我們不應該對李澤楷的行為給予太多的指責,認賭服輸也是投資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李澤楷又把他的手伸進了《信報》,而報紙業卻是最需要責任心的一個領域。李澤楷這樣一個在商言商的商人,能把《信報》的光榮傳統繼承下去嗎?又有誰能保證《信報》不會成為第二個電訊盈科?

在香港,已經有人對《信報》歸入李澤楷手中的前景表示了悲觀。香港資深報人趙來發說到李澤楷入主《信報》時,一臉黯然,隻是說道:“死路一條。”

也許李澤楷對這樣的說法會不以為然。如果對李澤楷的投資經曆有所了解的話,也許就會發現,他似乎對媒體投資抱有很大的熱情。在投資電訊盈科之前,他所做的第一筆大的投資就是媒體業。1991年,年僅25歲的李澤楷一舉投資4億美元創辦了Star TV(香港衛視); 1993年5月,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又親手將自己一手創辦的Star TV賣給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成交價為8億,套現53億港元,讓他大賺了一筆。

是不是這“第一桶金”讓李澤楷對媒體投資情有獨鍾?大多數港人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當年李澤楷所投資的電訊盈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也可以將其歸入傳媒的概念。而就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已經把投資的目光放到了《信報》,雖然多次遭拒也沒有放棄,最後終於夢想成真。所以說李澤楷對媒體還是情有獨鍾的。

同時,李澤楷投資媒體的腳步並沒有在成功收購《信報》後停下。最近,已有新的傳聞出現在港島,一說李澤楷下一步的目標是收購《南華早報》,另有一說他又看中了香港無線電視(“無線”)。

對於邵逸夫的“無線”,李澤楷早在8年前就對其有過想法,但被“無線”的掌門人邵逸夫一口拒絕。有一次,邵逸夫笑著對李澤楷說:“你還年輕,我還是教你怎樣追女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