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納蘭秋先生寫完本書的最後一些篇章時,正處於家鄉灤河邊一座安靜的小木屋裏,這座簡陋的小木屋距任何鄰居都有幾裏之遙,這座小木屋是納蘭秋先生親手所建,是納蘭秋先生寫作、讀書、思考的地方。毫無疑問,納蘭秋先生是沒有資格稱之為隱士的,但和古代所有的隱士一樣,過著一種類似於隱居恬淡安靜的生活。納蘭秋先生崇拜那些隱士們,在這座小木屋裏,納蘭秋先生用了四個月零二十天的時間和古代的隱士們完成了一次激情四射的心靈上的對話。
也許是杞人憂天,但納蘭秋先生依然請求親愛的讀者朋友,在你看本書之前,請隨著納蘭秋先生下麵的文字,了解一下古代的隱士到底是咋回事。
什麼叫隱士呢?是不是隻要在某一座荒山野嶺國不是人間煙火的獨居生活就可以稱之為隱士呢?當然不是。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隻要一隱就可以稱之為隱士的,古代對隱士的定位有嚴格的要求,隱士,顧名思義,首先得是“士”。啥叫“士”?即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學的人,同時還必須具備較高的知名度,即聲望。簡單的說,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並且具有較高的聲望的人,才叫“隱士”。
另外,古代的很多士,都習過武功,出門都佩一把劍,比如我們的陶淵明先生,武功雖然沒有喬峰先生的“降龍十八掌”那麼厲害,但對付幾個流氓匪盜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此看來,古代的隱士是近乎完美的人了,不是嗎?能文能武,有的有望。於是,一個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麵前:在做官是讀書人唯一出路的古代,既然有能力做官,他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做隱士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搞清楚古代隱士的兩大類型。納蘭秋先生認為,古代隱士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天生的隱士,二是後天的隱士。
天生的隱士就是他們還在娘胎裏時就已經注定將來要成為一個隱士,也就是說他們的性格與愛好決定了他們一定會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因為隻有這樣一條道路才適合他們,隻有這樣一條道路才會讓他們感到人生的快樂與意義。他們在選擇這條道路的時候完全是自發自願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選擇的時候心情也是愉悅的,沒有痛苦沒有矛盾心理。天生的隱士為什麼選擇隱居用一句時髦的廣告語來說,那就是:我選擇,我喜歡。即他們從靈魂深處真真切切的意識到自己是啥樣的一個人,會走啥樣的道路。這樣的隱士他們一輩子不做官,隻過自己的逍遙生活。
那麼後天的隱士又是啥樣的一個概念呢?後天的隱士,也就是說,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想做隱士,他們有滿腔的熱血,他們有滿腔的抱負,可是當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發生劇烈的碰撞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抱負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是實現不了,於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他們不得不選擇另外一條道路。這樣的隱士在剛選擇隱居這樣一條道路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痛苦的,就像蛇蛻皮一樣是一種掙紮是一種陣痛,但掙紮、陣痛之後他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同時開始接受並享受自己選擇的隱居生活。簡單的說,後天的隱士在發現自己不適合做官的時候,才選擇另外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即隱士。
無論是什麼樣的隱士,天生的隱士也好,後天的隱士也罷,一旦他們在選擇了這條道路後,他們就不再後悔,他們將會承擔這種選擇所帶給他們的所有一切,無論是快樂或者憂傷,他們將在這條道路上行走一輩子,直到死亡。
他們也許沒有山珍海味,也許沒有綾羅綢緞,但是他們有青山綠水,他們有粗茶淡飯,他們親手參加勞作,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安然入睡,更多的時候他們寄情山水、讀書、思考、寫作,他們有一顆安然恬淡的心,他們過著心靜知足的生活,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他們敢想敢做,敢愛敢恨,他們活在真實裏,活在自己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