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跋(1 / 1)

劉春民

作為明代通俗文學家的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於明崇禎七年至十一年,出任壽寧知縣。

縱觀馮夢龍的為官之道,他以關心民瘼為首倡,“餘雖無善政及民,而一念為民之心,惟天可鑒”。他提出了係統的施政綱領:“險其走集,可使無寇;寬其賦役,可使無饑;省其讞牘,可使無訟。”他在施政中有意識地“以勤補缺,以慈輔嚴,以廉代匱,做一分亦是一分功業,寬一分亦是一分恩惠”,“作事不求名而求實”,任上惠政得民,沒有絲毫的懈怠。

初到壽寧,馮夢龍見到的是一片破敗景象,城門崩塌,學宮傾圮,百廢待興。他便一件件地做,築城牆,修城門,建譙樓,設司更,修學宮,立月課,省迎送,複東壩,設倉貯,除虎患,禁溺女,正民風,斷訟案,洗民冤……然而壽寧貧窮,縣府乏資,一些必備的設施也沒錢修建,馮夢龍便帶頭捐俸集資,積極地實現壽寧“無寇”、“無饑”和“無訟”。在壽寧知縣任上,馮夢龍抑強扶弱,為官清廉,勤於施政,政績斐然,以“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得到了民眾的擁戴。

可以說,馮夢龍是壽寧得天獨厚的文化名片,早在1985年10月,全國首次馮夢龍學術討論會就在壽寧召開。此後,一股馮夢了長足進步,評價日趨客觀公正。但就全國範圍來看,對馮夢龍的挖掘、研究依然主要集中於其對文學的貢獻上,對其身為福建壽寧知縣為民、務實、清廉方麵的挖掘與研究尚不深入。

今年恰逢馮夢龍誕辰440周年暨入閩380周年,為了更好地從勤廉文化和通俗文藝兩個角度挖掘、研究馮夢龍,以古鑒今,以史為鏡,通過對馮夢龍文化的挖掘、研究與整理,推動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升壽寧文化軟實力,年前壽寧縣委宣傳部召集了部分文學愛好者和部份壽寧縣監察學會會員,以籌備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名義,就馮夢龍在壽寧的文化進行了挖掘。現經過他們入鄉村、訪民眾、查史料,苦心搜集整理,欣慰地看到《馮夢龍壽寧民間傳說》付梓。每一篇故事、每一則傳說,看起來輕鬆,可為整理所做的卻是披沙礪金的工作,絕非易事,無不凝結著采錄撰稿者的心血與汗水。其中,很多馮夢龍在壽寧的傳說、故事與逸聞,都是鮮為人知的。本書可謂為打造馮夢龍這張壽寧曆史文化名片,又增添了一塊磚瓦。同時,這裏還要感謝中國俗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江蘇省吳歌學會會長、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州市馮夢龍研究會名譽會長馬漢民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披閱初稿,提出意見,給予鼓勵,為本書作序。

借此,我真誠地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研究會的成立,全方位、多角度地把壽寧傳統文化的係列文章做好做實,在更高的曆史文化起點上,全麵展示壽寧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風貌,促進壽寧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2014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