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孤島上的最後十年(4)(1 / 3)

在反帝鬥爭上,閻錫山也有不俗的表現。他1932年重新出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後,就向國民政府要求撥精兵十萬收複錦州,並建議中央政府加強國防建設,以禦外侵。1935年在日本策劃“華北事變”,多次邀他出任“華北五省自治聯合政府”主席時,他“不為所動”,均予拒絕,使日本陰謀未能得逞。閻錫山的“深明大義”,蔣介石頗為欣慰。其後不久,鑒於綏遠形勢日緊,閻錫山遂提出了“守土抗戰”的口號,並於1936年冬,在蔣介石的支持和晉綏軍的英勇作戰下,對進犯綏東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取得了綏遠抗戰的偉大勝利,對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之後,他又同意組織抗日民眾團體“犧牲救國同盟會”和抗日民眾武裝“決死隊”。在日軍進攻山西時,他不僅熱情歡迎八路軍三師主力進入山西,奔赴前線作戰,而且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中共領導,共商禦敵方略,相繼組織了“雁北會戰”、“忻口戰役”。特別是相持近一個月的“忻口戰役”,給氣焰囂張的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占領中國”的美夢,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十二月事變”後,閻錫山雖然與日本加緊了勾結,但同時也還多少地同日軍作戰。並且,在日軍的種種威逼利誘下,閻錫山雖然有所屈服,然而,他到底也未向日本投降。他在當時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確屬不易。

與此同時,閻錫山自1912年主政山西後,就對治理山西予以了極大關注,尤其是在振興山西方麵,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倡導的“六政三事”,他製定的“厚生計劃”和《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等對於山西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財政金融和交通運輸的發展,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抗戰爆發前山西的糧、棉、油等農副業產品的數量所以能達到曆史最高水平;“西北實業公司”所屬30多個工廠,其資本投入的總量、機械製造工人的數量、化工產品的生產能力,以及“四銀行號”的資本總數,所以能在全國占有那樣大的比重,具有那樣高的地位;同蒲鐵路所以能憑一省之力,在短短的4年多時間裏就全線竣工,創造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幾個奇跡等等,都與閻錫山的努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建設,不僅在當時就對改變全省經濟落後麵貌,保護民族工業,加強國防和反抗日帝侵略,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新中國成立後,山西工業和鐵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閻錫山在發展國民教育、職業教育、人才教育、社會教育上所采取的種種措施;他通過各種途徑促進科技研究發明等等,對於推動全省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貢獻。至於閻錫山實施的“用民政治”、“村本政治”,從國家持續發展,社會穩定並有序活動的角度而言,也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但是,閻錫山對於中國社會前進發展的阻撓與破壞行為,也是十分明顯,毋庸質疑的,造成他種種過與非的原因,以其個人的素質品行、個性等等為由,是解釋不通的,這與他對中國社會進步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一樣,也不能以此作為解釋。究其根源,則是其資產階級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屬性使然。

中國的資產階級或曰大資產階級,它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也是屬於剝削階級。它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建立由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但是,在中國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況下,它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就必須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此,它有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麵。閻錫山起而舉行太原辛亥起義,出師北伐討伐奉係軍閥,對日本的侵略予以頑強抵抗,正是其革命性的表現。然而,由於中國的資產階級產生的經濟、政治條件都先天不足,它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上,往往表現出動搖性和不徹底性。閻錫山對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的卑躬屈膝,趨炎附勢,他在“十二月事變”後和日本的加緊勾結,解放戰爭中和到台灣後向美國的乞援求助,也正是其向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屈服妥協的表現。